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靈寶縣、陜縣南部,向東延伸的余脈稱為邙山。崤山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隔黃河與山西省的中條山相望,共同構成一段巖石峽谷,有著名的三門峽。
崤山或稱三崤山、二崤山。《水經注》記載:"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為青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絕谷,峻坂迂回,形勢險要,自古以險峻聞名,是陜西關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登崤山北眺,黃河谷深流急,蔚為壯觀。
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并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陜州、靈寶、閿鄉而至于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崤函"之地,自春秋時代就發生過多次重大戰役,例如秦、晉崤之戰。成語"雞鳴狗盜"中的"雞鳴"即源于函谷關。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一行逃離秦國,到達關下正值半夜時分,當時秦法規定函谷關" 日入則閉,雞鳴始開"。隨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雞鳴,關內群雞鳴和。關吏遂開啟關門,孟嘗君一行得以出關。相傳老子入關時,守關官員請教經學。老子連夜寫下5000余字的《道德經》。秦漢時期,函谷關是關中、關外的界線。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于是漢武帝"徙函谷關于新安,以故關置弘農縣",使楊仆成為"關內人"。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稱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后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風雨臺遺址。《括地志》記載:"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許。其山幽深可蔭,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還有太初宮、雞鳴臺、瞻紫樓等名勝古跡和風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