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自三門峽靈寶進入河南,從濮陽市臺前縣出境,在河南境內行程711公里。伴隨著黃河的入境,黃河濕地星羅棋布。
黃河濕地被譽為 “黃河之腎”,在河南境內分布如何?有著怎樣的神奇變化?
黃河一百多萬年的成長史
金色的陽光下,鼎湖灣閃著銀光的水面,連著無邊的蘆葦蕩,在視線的遠處靜美安詳;蒼鷺與白鷺的身影,不時掠過,消失在蘆葦蕩中;更有不知名的水鳥,俯沖入水,叼起閃著鱗光的黃河鯉魚,棲立在蘆葦稈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中描寫蘆葦繁茂的景象,如此逼真地呈現在眼前。這是我與河南黃河濕地第一次接觸,帶給我的視覺沖擊如此強烈。
鼎湖灣濕地,這塊以萬畝蘆葦蕩聞名的河南黃河濕地,是黃河進入河南之后,濕地生態最為完備的一塊。
從此上溯約30公里,即到達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的楊家村,這里是河南黃河濕地最西起點。在其西潼關附近,則是黃河進入河南之處。
相對于地質演變的歷史,黃河是一條相對年輕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之后,隨著青藏高原的抬升,黃河開始侵蝕、奪襲高原水系,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年至1萬年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漸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拋卻地質演變的漫長歷史,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條大河進入河南的行程格外簡單:它從昆侖山東麓的冰川萌發,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一帶千湖萬沼的孕育,沿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谷地向東南奔流,開始了它的浩蕩之旅。
一路奔行700公里之后,在若爾蓋盆地的核心地帶唐克,轉了個180度的彎,然后從龍羊峽沖出青藏高原,北上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間,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回轉南下,入晉、陜之間的高山峽谷;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掉頭而東,從靈寶市的豫靈鎮進入河南境內。
與黃河一路同行的,還有黃河濕地。被譽為“黃河之腎”的黃河濕地,早在2000年,就以雷夏澤、大野澤等湖泊的形式,出現在史籍記載中;演變至今,從黃河源頭至入海口,一路跟隨著黃河源區濕地、若爾蓋草原區濕地、寧夏平原區濕地、內蒙古河套平原區濕地、毛烏素沙地區濕地和小北干流濕地,從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開始了它的河南黃河濕地旅程,直到進入入海口的河口三角洲,濕地才結束。
四種濕地生態多姿多彩
黃河在踏入河南的711公里旅程中,造就了大量典型的河流濕地,這些濕地構成了河南國家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豫北黃河故道濕地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和濮陽縣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等濕地保護區,其中河南國家級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在三門峽、吉利、孟津、開封柳園口等四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黃河林場、孟州林場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記者從靈寶市的鼎湖灣開始,沿著三門峽保護區、孟津保護區、開封柳園口保護區、鄭州花園口保護區、豫北黃河故道保護區和濮陽縣保護區,一路走下來,隨著山川地貌的變化,見證了河南黃河濕地的多姿多彩。
從黃河濕地的地形地貌上來說,從西向東,依次呈現出4種不同的地貌:首先從靈寶開始,到三門峽大壩以上的黃河南岸,為黃河臺地地貌;從三門峽大壩向下直至小浪底大壩以下的西霞院,這中間為低山地貌;從小浪底以下到滎陽桃花峪,是由山地進入平原的過渡地帶;而從桃花峪向下,則進入了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區,河床高出地面3~10米,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這四種不同的地貌,影響著黃河河道的變化,黃河濕地也因此呈現不同的生態。
黃土峽谷將黃河變得乖巧
從黃河進入晉、陜起,就進入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入河南境內,這種黃土地貌得以延續,在黃河南岸的靈寶、陜縣,一直延伸到三門峽大壩。這一帶的河道屬于黃河三門峽庫區水域。
與黃土高原相比,這一帶的黃土地貌特征與發育過程基本和其相似,但黃土的厚度及地貌發育程度卻有不同,它的黃土厚度一般只有數米至數十米,而且多分布在寬闊的河流谷地,因而黃土梁、黃土塬等地貌發育系列不太典型。其自西向東呈不規則的帶狀延伸,垂直分布有一定的高度,這反映出河南黃土的分布不同于黃土高原風力搬運堆積,而是流水搬運再堆積的結果。
我們站在緊臨鼎湖灣的黃河南岸,俯瞰鼎湖灣濕地,數十米的高度,居高臨下之感強烈。
這里是一種特殊的黃河地貌,叫黃河堆積階地,以臺地的形式高居黃河之上。在地貌上共分兩級:一級以大營一帶的地面為代表,海拔在350~380米,高出庫區水面25~55米,寬四五公里;另一級則在三門峽市周圍地面,海拔在390~430米,高出庫區水面65~115米。
這種黃土臺地,以黃土峽谷的形式,將黃河干流束縛起來,使其成為乖巧的孩子,不致洪水泛濫,加之河面比較寬闊,成為三門峽水庫天然的庫區。
這必然造成這一帶的濕地與水庫水位息息相關。
從濕地形態來講,三門峽庫區濕地包括河流濕地、庫塘濕地和灘涂濕地三種形態:河流濕地分布在庫區河流邊緣,受河流徑流周期性變化影響;庫塘濕地則通過庫區的高水位進行水量補充;而灘涂濕地,則分布在水庫庫周區域,在水庫蓄水的高水位季節被淹沒,在水庫暢泄季節,則處于干旱狀態。“庫區濕地比較獨特,蓄水時被淹沒,泄水時露出灘地。”三門峽庫區濕地管理局張主任說,三門峽水庫每年11月份開始蓄水,次年4月份達到水位最高狀態,這期間灘地處于淹沒狀態;5~10月份,水庫水位降低,灘地裸露出來。
游蕩的河道,萎縮的濕地
從三門峽大壩出發,黃河需要150公里的急行軍,穿過落差達200多米的晉豫峽谷,直達小浪底。這段盤旋在中條山、崤山和熊耳山之間的峽谷,是黃河最后的一段峽谷。其谷底只有兩三百米寬,很難形成大面積的濕地。
自小浪底以下至滎陽的桃花峪,黃河河道進入低山丘陵區,并逐漸放寬到3~5公里,這是一段由山地進入平原的過渡河段,也是黃河河道由峽谷型河道向游蕩型河道過渡的地帶。
由于黃河一下子脫離了峽谷的束縛,進入相對寬闊的河道,黃河水一下子放松起來,水流也因此驟緩,導致河床開始淤積,河道也因此多變起來,形成了兩岸廣闊的灘地。
這一段的黃河濕地分布在黃河兩岸的洛陽孟津和焦作孟州、武陟等地,其中洛陽孟津較為突出。洛陽孟津濕地保護區位于小浪底壩址下游16 公里處,西起孟津縣白鶴鎮東霞院,東至孟津縣與鞏義市交界處。
黃河在該河段內屬平原性河流,水流平緩。
黃河由西流入孟津縣白鶴鎮東霞院村后,經峽谷進入平原,河床變寬,水流變緩,河床淤積,河道多變,形成大面積的水域灘涂。保護區內,特別是水禽集中分布的核心區,主要由黃河河道以及因河水消漲而形成的灘地、沼澤地和河心島構成。
有調查認為,小浪底水庫的運行,使得此段河道產生沖刷,一些嫩灘、邊灘、河心島逐漸消失,濕地面積萎縮。但對保護區內水禽集中分布的核心區(大的河心島)影響不大。
我們在扣馬灘濕地看到,這里的黃河水較為清澈,河道也極為寬闊,面積廣大的河灘上,長滿了檉柳等眾多濕地植物,一片連著一片,在沙地上蔓延,形成相對完整的濕地生態。
“懸河濕地”遍布下游
在黃河的行程中,從小浪底走到滎陽的桃花峪,就到了它的一個富有標志性的地理位置,那就是中下游的分界線處。
我們坐在行駛在河道內的氣墊船上,遠望桃花峪一座山頂上的柱碑,刺眼的陽光下,它并不顯得高大,但卻意義非凡。導游說,這是黃河結束黃土高原之行,進入華北沖積大平原的標志之地,也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的標志碑。
黃河由山地入平原,河道驟然增寬,所攜帶的大量泥沙隨著河道的頻繁遷徙而到處沉積,就形成了現在的黃河沖積扇平原。
歷史上,東到泰山山麓,北到天津,南達淮河,均曾是黃河泛濫波及地區。現在的河道,就是1855年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以后形成的。
而黃河河道,則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懸河”。這是由于現代黃河受人工大堤的約束后,所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進而抬高河床的結果。
所謂的“地上懸河”,是指灘地相對堤外兩岸的地面而言的,黃河在這一帶的灘地,一般高出堤外平地3~10米,成為名副其實的“懸河濕地”。
其實我們從孟津開始,就注意到“地上懸河”的逐漸形成,一直到蘭考的東壩頭,這一帶是“一級懸河”,再向下進入濮陽市,則為“一級懸河”向“二級懸河”的過渡帶,其高出堤外的高度逐漸增加。
這一河段面積較大的濕地有鄭州花園口濕地,為濕地植物基因庫,野生大豆與檉柳瘋長,連天漫地;其下有開封柳園口濕地,此處灘涂此起彼伏,分流分支在河床中,更有許多如茵的河心夾灘,點綴在河道中,白鷺與黑鸛,飛翔其中。
在新鄉衛輝、延津等地的豫北黃河故道濕地,有大片蘆葦分布,棲息著眾多的鳥類;黃河進入濮陽縣境內,新形成的嫩灘羅列河道,更有不少的鳥類飛翔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