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位于河南西部邊陲盧氏縣橫澗鄉境內,距縣城30公里(距三門峽市150公里),距湯河溫泉10公里,主峰海拔1569米,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分水嶺,中國暖溫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熊耳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導洛自熊耳",北宋時期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載"雙峰竟秀,望若熊耳",與武當山一脈相承,自古以道教圣地而名,相傳真武祖師在此修道成仙后到武當山,武當山志曾有記載,熊耳山的道教文化從一些石刻、石像鑒證可假定溯到唐宋時期,香火歷經千年而不衰。
《水經注》記載熊耳山"雙峰競秀,望井銘耳",《尚書禹貢》上有"導洛自熊耳"敞而得名熊耳山。自古為道教圣地,中原名山。主峰熊耳嶺海拔1569米。有頭無門、二天門、三天門、神仙橋、通天洞、風洞等景觀。熊耳山雄偉險峻,氣勢非凡。主峰云遮霧罩,或玉帶纏腰,或桂冠戴頂。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雄盼,龍潭瀑舒秀。懸崖絕壁間有一獨木神仙橋,經年累月不見朽跡,相傳為神人架設,游人無法接近。通天洞平直,進洞后可見天白云。風洞中的溜冰至七月炎夏不融,入八月積雪仍存。
熊耳山的山水集大氣、秀氣、靈氣于一體,居山頂而遠眺,四周層巒疊障,群山皆朝向熊耳山主峰,呈萬山朝拜之勢,真可謂"一覽眾山小",看近處大小青龍壁環抱四周展翅欲飛,呈五龍捧圣之壯,熊山巍巍,灌洛蕩蕩,此乃大氣。數十處自然景觀險、峻、獨、奇,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大孤山、小孤山挺拔竟秀;梳妝樓一根獨木橫跨懸巖峭壁之間,歷經千年而不朽,堪稱神來之筆;透眼窯一徑穿山,朝陽洞一線貫天,風洞四季有冰,霧雨巖飛流直下,冒云洞是百姓的氣象站,古有"熊耳山工帽,長工睡覺"之說;觀月樓、望鄉臺、仙家洞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獨特景色,而"熊耳積雪"為盧氏古八景之一,"熊山不墨千秋畫,白云積雪映仙境"將其秀美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