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北郊黃河岸邊有一個高高的土嶺,叫上村嶺。它南望崤山,北瀕黃河,舉世聞名的虢國墓地就位于這塊土嶺之上。虢國墓地發現于1956年,50年代至今,先后經過4次鉆探和二次大規模發掘,共清理墓葬252座,車馬坑6座,馬坑3座,出土青銅器、玉器、金器等各類文物2.6萬余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制作之精、價值之高都是建國以來兩周考古所罕見的。是迄今我國發現的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國公墓,其中M2001和M2009兩座國君級大墓先后被評為1990年、1991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中華第一劍”就出土于M2001號虢季墓中,它是虢國墓地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物,又稱“玉莖銅芯柄鐵劍”,由鐵制劍身、玉質劍柄和銅質柄芯組合而成。銅柄心表面鑲有綠松石,玉柄由徑、首兩部分套接而成,兩者均用和田青玉制成。玉質細膩光潔透潤。柄徑青而略泛白色,上有黃白與褐色斑紋,飾成組斜豎向平行線紋和C形云紋。柄首略泛青袍色,表面刻有四瓣花萼形紋。從工藝來看,整器圓度規整,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大方,富有動感,顯示了墓主人的威嚴與奢華。劍莖中空,為圓柱形。銅質柄芯與玉制柄莖結合的十分巧妙,劍筒前端有一小穿孔,孔內用銅釘使劍首與銅芯鉚和在一起,銅釘兩邊各嵌有一個綠松石片,以起固定的作用,劍首上部呈圓弧狀,下部為正方形,下端的管口處用綠松石片填平,這樣玉管和銅就結合在了一起。最后,鐵制劍身與銅質柄芯結合。銅質柄芯為條狀與劍身脊部相結合,表面鑲入條狀綠松石片,柄芯下端為圓形套入中空的玉柄之內,將鐵與銅結合。這把劍能將銅、鐵、玉三種不同質地的材料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可見當時手工業的發達。此劍通長34.2、柄長12.2、劍身長22、葉寬3.8、玉莖最大徑1.8、劍首底端為2.7、2.3厘米。造型雋永、雕刻凝爍,堪稱稀世珍寶。
出土時,劍身處有一層絲織品包裹,裝入精心縫制的牛皮鞘內,表面留有縱向縫合痕跡,針眼清晰可見。足以證明墓主人對這把鐵劍的珍視。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研究所鑒定,該劍是用高溫炔煉法鑄成,確認為人工冶鐵制品。
人類使用鐵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商代人們便開始使用鐵器,1977年北京平谷劉家河就曾出土過一件商代鐵刃銅戈。但是,這些鐵均是隕鐵。1978年甘肅靈臺井家莊出土的一把短劍,被認為是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因這把劍出土在秦國,時代應為春秋中期。因此“中華第一劍”的發現,將我國的人工冶鐵史向前推進了將近兩個世紀。證實了我國在鐵器未推廣以前,有過一個隕鐵和人工冶鐵并用的時代。在我國先秦時期,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無德,故不佩玉”。另外,商周時代青銅材料十分珍貴,就是當時人們認為的黃金。該劍以銅、鐵、玉三種材料復合而成,表明早期鐵制品的稀少和貴重,僅見于國君墓,進一步表明應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從世界范圍看,早期的人工冶鐵技術普遍存在于國內外古文明地區,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地區,且有實物發現,均有隕鐵和人工冶鐵共同使用的特征,而我國卻一直沒有找到有關這方面的實物,“玉莖銅芯柄鐵劍”的出土填補了我國這一空白。同時也表明了我國的冶鐵技術不是舶來品,而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創造。姚江波【原標題:中華第一劍(華土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