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后,一個特殊的機緣使得這座城市在黃河邊拔地而起。
三門峽地處河南、山西和陜西三省交界處,東面臨近古都洛陽,西面二百公里處就是古城長安。
三門峽附近有一個著名的古關口,叫函谷關,幾千年前這里經常成為古中國的戰場,和平時期則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函谷關周圍也就成為悠久歷史的積存地。
1955年,三門峽忽然聲名鵲起。這一年,國務院決定在三門峽修建一座重要的防洪、發電、灌溉的綜合性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庫。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為了不至于損失文物古跡,從1955年10月開始,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合組成了四十多人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分成十個組,在陜西、山西和河南等地進行考古調查。
1956年冬天,考古隊在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群。在出土文物的銘文上,人們多次發現一個字:“虢”。
根據史書記載,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兩塊土地分封給兩個弟弟,一個稱東虢,一個稱西虢,東虢國后來在歷史的征戰中逐漸消失,史書上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
西周末年幽王時期,西虢國的國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內擔任卿士,地位相當于后世的宰相,總攬朝廷大權。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就在這之前,西虢國的虢石父利用權勢滅掉了三門峽一帶的焦國,逐漸將統治中心遷往這里,人們通常把這個王國稱為虢國。公元前655年,虢國被強大的晉國滅亡。關于虢國的滅亡,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故事。
當年晉國就在虢國的北面,但兩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小諸侯國叫虞國,晉國大臣設下妙計,賄賂虞國,請求借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答應了。
威武的晉軍突然出現在虢國的土地上,輕松地消滅了虢國的軍隊,然后,又順便在凱旋回師時把虞國也征服了。后人把這段故事叫做“假虞滅虢,唇亡齒寒”。
如果歷史的記載確切,那么虢國在三門峽一帶統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應當會在這片土地上遺留下無數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