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黃土地上,挖一個邊長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深約6至7米,然后在四壁鑿挖8至12孔窯洞,窯院一角的一孔窯洞挖出一個斜向彎道通向地面,作為居民出入院子的門洞。地坑院具有省工省料,冬暖夏涼,擋風隔音的優點。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門峽境內保存較好,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依然保保持著“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其中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住了六代人。
地坑院其獨特的形式是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觀,曾被德國人魯道夫斯基稱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具有很高的歷史學、社會學和建筑學價值。而今,他們正面臨著消亡的命運。
黃土高坡孕育的穴居文化
地坑院,這一神秘的地下村落,在晉南、渭北、隴東地區較為常見,但在河南,似乎也只有三門峽陜縣才會“出產”。
從三門峽市區前往陜縣的途中,荒涼層疊的黃土高坡不時閃現,溝壑縱橫的地貌,很容易讓人想起陜北高原的風情。過陜縣縣城一路南行,這種地貌一路高低蜿蜒起伏。
走上十幾公里,地勢突然變得平坦,極目遠望,再也尋找不到溝壑縱橫的荒涼。“我們已經進入塬區的高臺了。”隨行的陜縣宣傳部工作人員王恒帥說。
塬,這種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區并不多見,它原指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中間平坦。在陜縣,這種地貌十分平常,它們由厚為50米~150米的黃土構成。而黃土則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而成,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構成,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具有抗壓、抗震等作用,為挖掘地坑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打開陜縣地圖可以發現,一個這樣的塬可以覆蓋一個鄉鎮,甚至覆蓋兩個鄉鎮。陜縣近百個村落的近萬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東凡塬、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
這三大塬區,正處在仰韶文化遺址上,在這些塬上的人馬寨、廟上村、窯頭等地,都有仰韶文化遺跡發現。而仰韶文化時期,正是人類穴居文化的成熟階段。
“陜縣的地坑院,無疑是人類穴居文明時代的延續。”王恒帥說。
地上世界,地下世界
我們要去的廟上村,就坐落在張村塬邊緣,它隸屬西張村鎮。
一條布滿碎石的土路,把我們送進這個聞名已久的村莊。地面上挺拔的瓦房和村口聚集聊天的人群,讓我們懷疑走錯了地方。地坑院村不是“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嗎?
“1990年以前,還是你想象的那樣,但以后不少人陸續搬了上來,形成了地上地下兩個不同的世界。”在村口閑逛的張世固老人說。
青磚灰瓦,枯樹繞墻,閑嗑的人群、歡叫的牲畜,這和中原其他村莊的冬日景象并沒有什么兩樣。這是廟上村地上的世界。
“想看地下世界,我帶你們轉轉。”張世固說。他帶領我們先看了“廟上天井院度假村”,這個度假村有5個相通的地坑院組成,考究的門窗、高掛的燈籠、嶄新的布局,顯然是重修的結果。與度假村相鄰,還有六七座類似的地坑院,是陜縣旅游局正在修建的景點。
我們更感興趣的還是有人居住的院落。在度假村北邊和東邊,還有三四十座住人的院落。這些院落大多呈1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視下望,可見每個院落大多有8孔窯洞。據介紹,這些窯洞分主窯、客窯、廚窯、牲畜窯、門洞窯和茅廁窯等。主窯多為九五窯,寬3米、高3.1米;其他窯為八五窯,寬2.7米、高2.8米。主窯可見三窗一門,其他窯則二窗一門,茅廁窯和門洞窯則無窗無門。
與地上世界的熱鬧喧囂相比,地下的地坑院落則顯得十分靜謐。雖然是正午做飯時分,但地坑院里卻很少聽到人聲,安安靜靜的景象,仿佛讓人進入了一個隱秘的世外桃源,只是通向地面的煙囪冒出的炊煙,說明院落里還有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