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門峽 >> 新聞資訊 >> 瀏覽三門峽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2012/11/26 10:12:17 點擊數: 【字體: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在河南省陜縣張汴鄉曲村,一戶村民在土窯洞外的院子里設席招待客人(2003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而又南北兼容的傳統民居建筑特色。目前,仍有許多古村落、古莊園、古街道以及窯洞、地坑院散布在河南省境內各地。這些傳統民居,富含建筑學、歷史學、民俗學、人類文化學和美學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起著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農耕文明固有的文化形態和方式在迅速消失,傳統民居的搶救與保護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河南省近期開始實施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將“民居和民間建筑”列為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的重點。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來,遵循中原民居傳統文化內涵和樣式進行建造的新型農村社區,在河南省的新農村建設中得以大力推廣。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豫味”,又有著新世紀的時代文化風情。與此同時,以大氣穩重聞名的中原民居也在謀求新的“突圍”。“豫商第一豪宅”康百萬莊園、河南官宦府第的代表安陽馬氏莊園及三門峽地坑院等傳統民居,正在通過旅游開發、文化產業等路徑,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在河南省陜縣的一座地坑院旁,一位村民在駕駛拖拉機碾壓麥場 (2010年5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古街的一條“院中街”,以墻隔分出一條人行道,上部以戲樓連接,既保留建筑群的整體美,又為行人過往提供方便(攝于1999年7月)。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河南省鞏義市的康百萬莊園,建于明末清初,是中原地區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被譽為“豫商第一豪宅”(2007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在河南省嵩縣舊縣鎮西店村的一間土坯房屋外,擺放著社火表演隊的儀仗(2006年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位于河南省濟源市王屋鄉境內的一座以土坯為建筑材料的民居(攝于1996年5月)。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位于河南省項城市的袁世凱舊居,是一處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建筑群(拼版照片,1998年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位于河南省汝陽縣境內伏牛山區的土坯房民居(2005年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內的一座清代的“拱門四合院”建筑(2007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在河南省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內,一位游客從門前的一座石雕柱礎旁經過(2007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地下做飯,地上冒煙”,是河南省陜縣以地坑院為居住方式的村落獨有的一道“風景”(拼版照片,2003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河南省鞏義市康百萬莊園內的一處清代建筑風格的庭院(2007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位于河南省淅川縣的荊紫關古街,現存明代以來的古建筑700余間,大多保存完好(攝于1999年7月)。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幾位游客在河南省陜縣一處廢棄的地坑院前拍照留念(2012年10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位于河南省新縣境內大別山區的一個磚瓦土墻建筑結構的小村落(2011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河南省三門峽市山區一間普通農戶居住的窯洞,木格窗戶貼著各種傳統剪紙(2003年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在河南省陜縣張汴鄉北營村,村民沿著甬道進入地坑院(2003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原標題:“活”在現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華網(2012-11-25)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