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成長有什么機緣?老天是如何為盛唐的到來準備了這樣一位宰相?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沿著崤山古道,前往姚崇的故鄉——三門峽陜縣追尋答案。
姚崇的后裔、澠池縣的姚學謀先生給了我們最大的幫助。這些年,姚學謀等人多次實地查看遺址,追尋石碑等遺存,摸清了“家底兒”,并重修了姚崇父親的墓碑,進行祭祀活動。他們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讓人感覺到一種力量,一種強大的追尋根脈的力量,涌動于民間,綿延不息,不容忽視。
在姚學謀、姚正己兩位先生的帶領下,我們沿崤山古道西行,看到了千年前姚崇家族散落的種種痕跡。
民諺說,“崤山無頭,秦嶺無尾”,崤山既西與秦嶺綿延相接,又東連邙山,南合伏牛,北臨黃河,巍峨橫亙數百里,成為中原與關中來往的障礙。在連綿群山中,古人尋找到的通道,為崤山古道,自古就是洛陽與長安、中原與關中之間的咽喉要道,數千年車轔轔馬嘯嘯,疊加了無數的腳印。
說起崤山古道,姚學謀打開了話匣子:古道分南北二道,南道從洛陽經宜陽、洛寧到三門峽(原陜州)。此道開發較早,夏朝末代帝王后皋之墓就在這條路的西口;秦晉崤之戰,也發生在南道。那條路沿河谷,較平緩,風景也好,當年武則天來往于長安、洛陽之間,都喜歡走南道,大隊的皇家儀仗,要走二十來天才到。
北道經新安、澠池到陜縣,這條道比較險峻,周文王當年逃離里,返回西岐走的是這條道,現在還有文王避雨處遺跡;“安史之亂”時,杜甫走的也是北道。姚崇當年多走北道,他的故居及父親的衣冠冢都在這條路上。如今的310國道,基本上就是沿著北道穿越崤山地區的。
約一小時后,車行至“交口”,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地名,崤山南北二道在此相交。我們的車轉至崤山南道后,沿盤山公路盤繞而上,姚學謀突然問:“你們覺得山頂會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