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市文物志》載:“東里村邵公碑樓,位于靈寶市區東南19公里蘇村鄉東里村中。該碑樓為磚砌廡殿式建筑。樓頂由三座仿古屋脊組成,中間的一座較高,兩邊的較低,均為廡殿頂式建筑。四條垂脊高高翹起,脊上飾有立獸,造形別致,做工精美。三座檐下均有磚雕圖案,中間為福祿壽圖,左邊為富貴圖,右邊為松鶴圖。內嵌石碑一通,碑高1.03米,寬0.70米,圓額。石碑兩面陰刻楷體,面刻‘邵公神道碑
大清道光十五年立’;背刻‘邵公神道碑記’。碑文記述邵自省、邵自強兄弟二人為頌其父邵全仁資宏量大、恤孤賑貧的功德所立。1978年被靈寶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邵公神道碑建于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距今已有175年歷史。它巍峨雄偉的造形,端莊秀麗的外表,蒼勁俊俏的楷書石刻,情真意切的雋語箴言,在我少年時期的心靈里都留有深深的印記。而今再次瞻仰這座碑樓,帶給我的仍然是莫大的震撼。它亭亭玉立于東里村中,頂端是巧奪天工的四檐八滴水,華麗的桷檐脊榫上遍布鏤雕彩繪,高聳入云的樓脊上列滿飛禽走獸,婉轉上翹的四條垂脊梢端各墜一個銅鈴,清風徐來,鈴聲悅耳動聽,實乃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20世紀70年代,國營124廠在翻里建廠,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師們聽說邵公碑樓以后,紛紛前來參觀。邵公碑樓那高超的建筑藝術,令眾多大師瞠目乍舌,佩服得五體投地。
據說,為造好這座碑樓,主人尋遍河南、湖北、山西三省,最后才從山西請來能工巧匠。大工匠姓張名高藝,身懷絕技,其制作工藝和施工場面,村民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他動手捏造雕花配件,并親自挖窯燒制。出窯后的磚瓦陶件堆成一座小山,他手持利刃,把零件逐一過手,一刮一削,分類放在一邊。在建造碑樓上部的圖案時,張大師站在高架之上,扯著嗓子喊一聲,小工就拿起一件揚手拋上,張師傅伸手一接,順勢安在相應部位。環環緊扣,嚴絲合縫。就這樣一喊一扔一接一安之間,不到半個時辰,一幅三尺見方的精美圖案就活靈活現在人們眼前。看得眾人眼花繚亂,屏氣凝神。待師傅安上最后一片脊瓦,在四角掛上銅鈴,鈴隨風響,人們這才回過神來。一看地下,一大堆物件全部用光,不多一磚,不少一瓦。人們拼命地拍手叫好,隨之鞭炮“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
碑體上的20幅雕花圖案,最大的三尺見方,最長的有六尺之長。布局合理,寓意吉祥,花色鮮明,線條流暢。有 “歲寒三友”,“五福臨門”,“松柏長青”,“富貴牡丹”,“龍飛鳳舞”,“鶴鹿延年”,兩兩對稱,渾然一體。內嵌石碑一通,碑身高1.97米,寬0.69米,厚因嵌內不詳。正面碑額刻有“留芳千古”四字,兩邊飾有線刻云紋。碑體正中豎刻“例贈修職郎性天邵公神道碑”12個大字,碑首有“峕道光十五年歲次乙未仲夏之吉”字樣,落款“男:自省、自強暨孫男:洛、汙、海、溪、漢”。石碑兩旁的樓體上陽刻對聯一副,上聯“範模猶存但須子孫律舊德”,下聯“懿行宛在慿教奕世美風徽”。背面碑額中間豎刻“永世祿福”,其下陰刻“邵公神道碑記”,碑文14行,滿行41字。
此碑是邵家二位公子自省、自強為其父邵全仁所立,拜托進士候選知縣許虎撰文,由邑學增廣生員許魚書書寫。碑文開宗明義述發宏論:“且家之興不興,于興之日必有所由興;業之成不成,于成之時必有所由成。”指出家庭、事業的興衰成敗,都有它自身的原因。文中頌揚其父行俠仗義,疏財濟世,不燕翼,不交游,不離俗,不逐俗,不矯情,不溺情,專事“哀鰥寡,恤孤獨,賑困窮,補不足,使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的功德之舉。文采飛揚,言簡意賅,情真意切,溢美之心躍然碑上。
邵公碑樓經過近200年的風雨侵蝕,雄風依然不減當年。令人痛惜的是,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位于偏僻山莊的它也難逃厄運。許多雕飾被搗毀,四個銅鈴被扯掉,陰刻的碑文、陽雕的對聯被敲砸得慘不忍睹。
之所以把對聯以繁體字刊出,并非故弄玄虛,而是希望有識之士對照碑樓上的累累傷痕,來辨別抄錄是否準確無誤。
令人擔憂的是,近200年的風雨沖刷,邵公碑樓的北面被洪水沖出一條10多米寬、5米深的水溝,碑座東北角離水溝僅剩20公分,整座碑樓岌岌可危,隨時都有倒塌危險。東里村村民寇高登、邵維池、寇學治等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們寫申請,打報告,托關系,找市長,自帶干糧,四處奔走。在蘇村鄉政府、市文化局的支持下,終于籌得一點資金。2006年3月,邵公碑樓保護工程動工。經過兩個月的奮戰,填平夯實了水溝,修砌加固了護坡,增添了圍墻,壘砌了門樓,邵公碑樓終于消除了隱患,排除了險情。2008年,“村村通”工程從碑樓北邊經過,20公分厚的水泥路面把路槽覆蓋得嚴嚴實實。從此以后,再不必擔心洪水沖刷,高峻壯麗的邵公碑樓將永世屹立。它默默地俯視著人世間的一切,昭顯著熠熠生輝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