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東,澗河北岸,一個現代化的金三角建材物流港拔地而起。一幢幢富有現代氣息的商鋪,成了河堤北路、澗河岸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2012年12月23日,黃河金三角地區規模最大、交易種類最全、科技信息最豐富、物流成本低、輻射面廣的建材物流市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作為該項目的投資建設者,上海飛銀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賈建華投資8億元用于項目建設,可謂豪邁一擲。如此大手筆讓這位出身陜縣黃土塬上的企業家,迅速成為三門峽的“紅人”。離開家鄉40年的他,深情地說:“回家鄉創業,是我幾十年來的夢想。”
2012年12月17日上午,記者如約來到了賈建華位于上海市仙霞路新城花園的家。占地近1畝的別墅顯示了主人在寸土寸金上海身價的不凡。屋內的布置裝潢、一草一木無不顯示著主人的品位。
賈建華一直表示自己不愿意接受正式采訪,他更愿意和家鄉來的人多聊聊。他說比起企業家這個稱呼,他更愿意稱自己是一個社會活動家。結識朋友、參加慈善活動、到各地旅行是他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他特意在家中設宴招待家鄉的記者一行,他說上海人從不在家中設宴,但是從家鄉來的人是父老鄉親,如此設宴更加親切,也讓記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跟隨賈建華打拼十幾年的岳森,每每提及老板的家鄉情結,總是感嘆不已。他告訴記者,只要有家鄉人到上海,賈建華都待為上賓,再忙也想法親自接待,而且早早地等待客人。
三門峽賦予他優良的品質
1972年12月14日,賈建華從軍入伍離開家鄉,那是他17年來首次遠離家鄉。
1957年,賈建華出生在陜縣西張村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從小就承擔著家庭的擔子,也形成了他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他說:“在上海能人輩出,我并不是最勤奮、最努力的人,在專業知識方面也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領域的發展,但我為什么會有今天的成就,這與黃土塬上養育出的三門峽人樸實、厚道的性格,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有著深厚的關系,這在許多三門峽人身上都有體現。這樣的性格會讓交往的朋友感受到真誠可靠,也就有很多的人愿意幫助我,我的成功離不開朋友們的幫助。”
1972年,17歲的賈建華高中還沒有畢業,聽說國家要征兵,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他笑著說:“在那個年代,當兵最光榮,大家也認為當兵最有出息,比上大學都光榮。”
但是賈建華的當兵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個子高大的賈建華,因為曾經做過的小手術,身上留有疤,沒有通過最初的體檢。不過,最后憑借籃球打得好,還參加過比賽,賈建華被特招入伍。賈建華笑談:“我當時籃球打得特好,比喬丹都不差,還到省城打過比賽,有不少粉絲呢。”
當他穿著一身軍裝,扎著大紅花坐上火車第一次遠離家鄉時,心中充滿了一個年輕人對于外面世界的無限憧憬,他沒想到這一離家就是40年。
“我被分到第一野戰軍,先到信陽,后又到浙江金華。野戰軍是鍛煉人的體魄、磨煉人意志的大熔爐,軍營的生活讓我非常難忘。我強大的意志力、堅定的內心,都是在軍營里錘煉出來的。我最敬重的就是擁有一個健康體魄和強大內心的人,只要擁有了這兩樣寶貴的東西,不管身處什么樣的環境,你都會自如地面對,享受自己的人生。”賈建華深有感觸地說。
離家的日子,賈建華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然而他從不后悔當初的決定。他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個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說離開家鄉時什么都不懂,事業有成后有一天看書,突然看到魯迅筆下的閏土,書中的少爺其實就是魯迅的影子,小時候魯迅和閏土玩,不論是捉鳥還是西瓜地里用胡叉刺猹都讓小魯迅無限崇拜。后來魯迅離開家鄉遠洋留學,回到家鄉,再看到閏土,發現閏土變得癡呆、愚鈍,見了他還哆哆嗦嗦。朋友感慨道:‘魯迅和閏土最大的差別就在于讀書。有機會讀書,會讓人的眼界和心胸變得開闊,更大范圍地認識這個世界。’所以年輕人有機會都應該多出去闖蕩,作出成績后再回過頭來回報家鄉。”
如今在上海卓有成就的賈建華,雖然離開家鄉已經40多年,但他的心底常常思念家鄉。他說:“我是純正的三門峽人,我的祖祖輩輩都是在三門峽的黃土塬上生活的,我也是從黃土塬上走出來的。”
上海是夢開始的地方
1994年12月31日,賈建華從軍營來到上海。
他清楚地記得這一天,因為這是他夢想開始的日子。
在部隊已經是正團級干部的賈建華轉業后,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服從組織安排,回到家鄉就業,而是選擇闖世界,他把目標瞄準了上海。
為什么選擇上海?
他是這樣回答的。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同志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的南巡講話,講到中國唯一一條道路就是改革開放,并且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當鄧小平到達最后一站上海時,他講道:“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
鄧小平還說道,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解放了思想,堅定了大家的信念,指明了中國經濟建設的路子,同時也給我點亮了一盞明燈。那個時候,當我聽到鄧小平的講話時,頓時覺得熱血沸騰,感到上海的機會來了,我的機會也來了。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上海蓄勢待發,所以我選擇了上海。”賈建華說。
1994年,賈建華提著簡單的行李,從綠色的軍營只身來到繁華的上海。
“我記得坐飛機在上海降落的時候是黃昏,我初次踏上了上海這塊土地。當我看到城市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燈屬于自己;街道車水馬龍,卻沒有一輛車屬于自己;城市高樓大廈千萬座,卻沒有一間房子屬于自己。我告訴自己我渴望在這個城市生活,渴望在這個城市能夠擁有自己的事業,創業的動力油然而生。”賈建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無不感慨。
現在看起來賈建華的事業一直很順利,但當時的他初到這個素有東方明珠之稱的大都市一時也找不到方向,“肩膀上有擔子,心里面有壓力,也有種茫然感”。
因緣巧合之下,賈建華投身到房地產事業之中,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在房地產上的成功,并沒有讓賈建華滿足。他說:“房地產是一門讓人遺憾的藝術。房地產商糾結于究竟是在做產品、商品、精品還是藝術品。做成精品、藝術品成本就會非常高,而做成商品、產品,為大眾服務,價格相對較低,建成的房子卻不能讓人滿意。”
追求完美的賈建華又把目光投向了金融投資業,成立了上海飛銀國際投資公司。
如今的賈建華已經徹底在上海扎了根,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他說:“我到過世界許多地方,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全世界幾乎沒有。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因為上海既有東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既有東方的傳統文化,又有東方的現代文化,既有歐美文化,又有遠東文化,所以在上海這座城市,你感覺它既有紐約風格,又有巴黎風格,也有倫敦風格、東京風格,更有香港風格,還有亞洲的味道,是一個非常讓人留戀的國際大都市。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元素,我感到我和這個城市有著非常深厚的緣分。”
“上海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窗口型城市,文明文化高端人才技術匯集,我樂于生活在這個國際大都市,并利用這里的優勢為家鄉人民做好服務。”
“我是個懂得生活的人”
賈建華雖然忙碌于事業,但是他從來不放棄對生活品位的追求。
在家中寬敞明亮的客廳,賈建華泡上龍井茶給記者一行,他說:“我是個喜歡生活、懂生活的人。人生如茶,需要細品。”說著并拿出余秋雨的新著《品鑒普洱茶》與記者共享。書中寫道:“一杯上好的綠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蕩清香,遞送到唇齒之間……湊嘴喝上一口,有一點草本的微澀,更多的卻是一種只屬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鮮得可以讓你聽到山嶠白云間燕雀的鳴叫。”
“余秋雨老師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太太和余秋雨的太太馬蘭也是很好的朋友。我每次回家鄉都會帶些家鄉出產的寺河山、二仙坡的蘋果,伏牛山的野菠菜等給秋雨老師,他和他的太太都很喜歡。這本書是秋雨老師還未正式出版的書,送給我了幾本,我現在也拿來和你們分享。”
“秋雨老師是個很有話語權的文人,他在書中稱道哪個地方的風土文化獨具魅力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們三門峽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正需要這樣的大師來向中國乃至世界介紹。”賈建華說道。
賈建華經常參加公益慈善活動,每年都要到西北、東北、沿海地區走走看看,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活動也很繁多,因此,他感到生活工作非常充實、開心、滿足。
賈建華還驕傲地向記者一行介紹自己的家。家中大到房子的設計,小到一草一木的種植,都出自他自己的匠心。
在二樓古色古香的書房中,墻上的一幅木框畫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據賈建華介紹,這是20世紀30年代一個日本人畫的當時的上海,那時候的中國正遭遇日軍的侵略,從畫上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領事館就在黃浦江邊,樓上插著日本旗,而今天的日本領事館早就不在這里了。
“我在一次拍賣會上看到這幅畫時,立刻就被吸引了,就想無論花多少錢我也要把這幅畫拍回來,因為這見證了中國的歷史。我曾指著這幅畫跟幾個日本人開玩笑說,因為你們打不過我們中國人,所以你們的國旗永遠不能插在這里了。”賈建華驕傲地說。
但遺憾的是,賈建華的父母年事已高,他卻沒有很多時間陪伴他們。“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我也會經常回家鄉看望父母。許多我的同齡人都羨慕我雙親健在呢。”賈建華說。
“回家鄉創業是我的夢想”
賈建華說他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建設,也期待家鄉的發展建設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高一些。
三門峽作為一個內陸城市,向東一馬平川,向西群山重疊,就位置而言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區。在歷史上承載了很多中華民族的重大事件,三門峽的發展就代表了中部的發展,西部要發展三門峽就必須發展,所以三門峽是一個溝通東西的重要地區。
現在城市發展都在提城市轉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高”戰略部署,順應了城市發展需要,他相信三門峽在此戰略部署下,發展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回家鄉創業是我的夢想,回報家鄉,是我做企業的使命之一,我樂意回到家鄉投資,并希望通過投資,帶動三門峽地區、帶動三門峽父老鄉親早日實現小康。然而目前回到家鄉投資只是我個人一家企業的行為,我希望通過我的舉動,能帶動更多有實力的符合三門峽產業轉型發展要求的企業來三門峽投資。我也相信會有更多企業競相到三門峽進行投資,三門峽未來的發展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三門峽作為一個發展型的城市,必然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有更大的胸懷來接收四面八方的投資商,三門峽也應該像上海這么一個海派城市一樣海納百川。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夢想,我周圍的人和關注三門峽的人,都對三門峽寄予非常的希望和祝福。”賈建華深情地說。
投資金三角建材物流港
2012年12月23日,豫晉陜金三角地區建材物流港盛大開幕。
在陽光下,在三門峽市區河堤北路東段,一幢幢現代時尚的商鋪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黃河金三角地區規模最大、交易種類最全、科技信息最豐富的建材物流市場——金三角建材物流港就坐落在這里。
賈建華特意趕回家鄉,參加了當天的開業典禮并啟動了開業金球。這是賈建華回到家鄉投資建設的三門峽市重點項目。2010年12月,賈建華投資4000萬元資金注冊了三門峽市鑫都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計劃投資8億元,建設金三角建材物流港項目。
賈建華此次回鄉投資,顯示出了這位企業家的魄力和雄心。
據悉,該項目一期工程已全部建設完工,完成投資3億元,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可容納商戶600戶,將直接帶動2000人就業,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可上繳稅收1億元。正著手實施的項目二期,計劃投資5.5億元,可容納商戶900戶,將直接帶動3000人就業,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可上繳稅收兩億元。
“我們這個項目規劃用地280畝,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三門峽市鑫都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岳森告訴記者,該項目建設完成后將直接帶動5000人就業,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可上繳稅收3億元。
“我們主要從事大宗建材的批發、銷售、倉儲加工、物流配送等。”對于物流港的經營業務,賈建華如數家珍。目前該物流港主要的經營業務有建筑裝飾材料區、窗簾輕紡用品區、辦公家具區、農副產品區、倉儲物流區和冷鏈物流區等。三門峽這樣一個區域優勢,可以輻射金三角,進而輻射大西北,這是投資的初衷之一,前景是非常讓人興奮的。
賈建華明白,“城”因人而興,“市”因業而旺,加快發展大商貿是目前三門峽市現代物流業的重點項目,而自己的建材物流港也正是“應運而生”。
對于投資建設金三角建材物流港的發展目標,賈建華表示:“我們的項目是要立足三門峽市區,輻射豫西及周邊多個縣(市、區),服務于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地區1800萬人,發展定位為豫西地區規模最大、交易種類最全、科技信息含量最高、物流成本最低、輻射最廣的建材、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
“目前,三門峽市周邊的臨汾、渭南、運城均無大型專業建材市場,金三角建材物流港搶先開發并建成大型專業建材市場,將對建設中原經濟區及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區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賈建華說。
為使整個市場有著更強大的生命力,使市場發揮其輻射、量化和帶動作用,賈建華決定引入國際建材頂級品牌和國內知名品牌,并聯合上海市、福建省、江蘇省、鄭州市、西安市等有實力的商戶來共同經營或合作。
據了解,金三角建材物流港已與中國家居行業第一品牌——紅星美凱龍達成了合作意向,計劃于項目的二期入駐。
而隨后引入的近600家國際建材頂級品牌和國內知名品牌,以及蘇寧、國美、家樂福或大潤發等國際大型商場入駐,上海市、福建省、江蘇省、鄭州市、西安市等有實力的企業及商戶來此經營或合作,這必將使整個市場真正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我永遠是三門峽的兒女”
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三門峽籍在滬創業人數已達近萬人。
這些人創辦各類企業近千家,涉及房地產、高新技術、制造業、餐飲業、文化娛樂、法律、能源、咨詢、廣告策劃等各個行業,不少企業發展成熟,具有很強的實力,這些企業整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涉及多個領域、多個行業信息和資源的平臺。
2011年6月,賈建華牽頭上海交大百年財富俱樂部的30多位企業家到三門峽市考察,簽訂了多個經濟合作項目意向。對“四大一高”戰略,賈建華耳熟能詳,深有感觸。他說:“不僅我自己知道‘四大一高’戰略,而且我還在上海和其他地方宣傳推廣,希望盡微薄之力促進長三角、珠三角及閩浙等發達地區企業參與三門峽發展建設,動員四面八方的力量為家鄉人民造福。”
2012年12月16日,三門峽市上海商會舉行揭牌儀式,作為三門峽上海商會名譽會長的賈建華說:“三門峽上海商會的成立既是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三門峽在滬企業家的共同愿望。我們會為會員做好各項服務,充分發揮商會聯系廣泛的優勢,凝聚鄉情,整合資源,分享成功,促進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
“我在家鄉長大,在江南成長起來,事業有成之后回到家鄉投資,這是我的使命。我也希望家鄉更多的年輕人走出來,人走多遠,收獲就有多遠,事業就有多遠。近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幫助家鄉到上海求學、就業的人,我特別希望年輕人能到實現自己夢想的更大舞臺去創業,實現自我,然后再回家鄉投資,回報家鄉,發展家鄉。”賈建華說。
最后,賈建華說:“假如對自己要求不高的話,我也算一個小小的成功者。不論身處哪里,我永遠是三門峽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