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口離睢縣縣城20多里,位于睢柘公路東側,是睢縣東南重鎮河堤嶺的咽喉。
1938年5月30日,睢縣淪陷,廣大人民飽受蹂躪。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率領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東渡新黃河,來到抗日的最前沿——睢縣淪陷區,履行共產黨保衛國土、抗擊侵略者的重任。
沈東平偵知日軍有規律換防的信息后,決定在馬路口北邊公路西側高梁地設伏,準備一舉殲滅來河堤嶺換防的賴谷啟支隊的一個小隊。
7月28日晨,沈東平帶王華山的***中隊進入到高粱地。上午9時許,只見縣城方向的公路上塵土飛揚,一隊日軍像一條黃色毒蛇蠢蠢蠕動。日軍越來越近了,沈東平看到鬼子約七八十人,炮兩門,機槍四挺,前面一組四人,斜扛著膏藥旗,大隊緊隨,目無一切的一路走來。
待鬼子進入伏擊圈,“打!”沈東平一聲令下,十幾個鬼子即應聲撂倒在公路上。日軍遭到突如其來的襲擊,一時暈頭轉向,亂作一團,慌忙趴在路壕里無目標的射擊。稍停,敵人兵分兩路,一部就地抵抗,一部向馬路口村迂回搶占有利地形。沈東平隨機應變,旋令王華山部繼續阻擊日軍,自己帶17名戰士,迅速占領了馬路口村的制高點——黃開進的堂樓。這座堂樓共六間,兩層,磚木結構,厚厚的墻壁里生外熟,后面是大街,西邊是一個大水坑,東、南都是低矮的宅院,居然是一個固守的小堡壘,敵人很難接近。駐河堤嶺的日偽軍,聞槍聲前來增援,將沈東平等團團困于樓上。
王華山帶隊發起數次沖鋒,鬼子都用輕重機槍封鎖住了去馬路口的道路,被迫撤退。此時,駐平崗的西華部隊也來增援,中途卻被日偽軍阻擊,反復沖殺,難以接近樓院。18名勇士浴血奮戰,在一次次猛烈攻擊下越戰越勇。日軍屢攻不下,死傷慘重,炮火越來越猛,輕重機槍和小鋼炮打得塵土蕩天,樹枝樹葉滿地。鬼子們在樓前墻下、西面水坑邊又倒下10多具尸體后,歇底里斯地獸性大發,竟然殘忍地發射了燃燒彈。堂樓被擊中了,沈東平同志等18名勇士在熊熊烈火中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