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三英烈的故事
2013/8/27 15:36: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睢縣西南英王村,愛國紳士王渭濱先生有九個兒子,老三王鴻翔、老五王鴻業、老七王鴻鈞先后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光榮捐軀,被睢縣人民稱頌為“王氏三英烈”。
王鴻鈞雖然年齡小,但是參加革命最早。1934年7月考取北京大學,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不久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后回睢縣一完小任教,即與共產黨員郭景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3月,中共睢縣中心縣委建立,擔任縣委委員兼睢縣中學黨支部書記。1938年5月30日,睢縣淪陷,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轉移到他的老家英王村,他把自己的幾位哥哥和整個家庭,徹底帶入了全民族的抗戰救國偉大事業中來。
王鴻鈞獻出家中所有的糧食,作為組建抗日武裝的經濟開支和生活費用,成立了睢杞大隊,發展到千余人,正式建立第二團隊,王鴻鈞任政訓處主任。同年11月,二團被編入新四軍游擊支隊二團,王鴻鈞任營政治委員和政治部干事。
王鴻鈞后被調到地方工作,主抓宣傳、教育工作,為抗日救亡工作培養了一大批軍政和地方干部。
“皖南事變”后,王鴻鈞奉命在津浦路西設立工作據點。在日軍“清鄉”、蔣軍“圍剿”、土匪橫行的惡劣環境里,他不怕艱險,不畏生死,不顧久病纏身,日夜奔波,一直戰斗到我軍順利轉移到皖東北地區。這時,王鴻鈞的身體已一日不如一日。1941年8月,終因常年積勞、病久惡化而與世長辭,年僅27歲。
老三王鴻翔犧牲得最為慘烈。1938年,七弟王鴻鈞帶領抗日游擊隊來到英王村,兄弟們便一心抗日救國,處理家產,籌款購買武器,組建了抗日游擊隊二團。
一天,日軍乘兩輛汽車直撲英王村,王鴻翔兄弟們帶領10余人,手持長短槍和手榴彈,埋伏在村南樹木叢生的墳場和村西的高粱地里。小鬼子的汽車停于王家門首,發現地上有一***套,正要搜查,猝然兩邊一齊射擊,便狼狽逃竄。
事后,王鴻翔料定小鬼子必來報復。翌日,他們設下退敵疑陣,王家院墻上插上紅旗,王鴻翔帶人埋伏在鄰村鄧莊、王池,王鴻業帶人埋伏在解廟、小劉莊,其余埋伏在村頭。9時許,日軍汽車載著數十人和兩門擲彈筒,朝英王村開來。行至馬頭集西解廟村東,車被一小河所阻。霎時,槍聲四起,鬼子兵大為恐慌,急忙調頭鼠竄。
同年6月上旬,日軍又一次西犯,王鴻鈞、王鴻翔率二團隊在匡城集東北截擊,一番激戰,繳獲機槍一挺,戰馬一匹。
10月8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夜晚,下著大雨二團隊大部駐在胡吉屯村,由于叛徒告密,突遭日偽包圍。大隊長王鴻翔指揮戰士同敵人浴血奮戰,殲敵20余人。寡不敵眾,戰況惡化,王鴻翔帶一個連掩護團部轉移后,他又讓戰士分頭突圍,他自帶4名戰士和一挺機槍斷后。后來,機槍手不幸犧牲,敵人瘋狂沖上來,王鴻翔等3人被俘。
日軍頭目發現王鴻翔肩上有一條皮帶痕跡,認定他是一名軍官,將他捆在馬車上,和兩名戰士一起押送縣城。當馬車行至吳村橋時,王鴻翔乘敵不備,向對面鬼子飛起一腳,正中下顎,小鬼子翻個跟頭,滾下橋頭。王鴻翔讓兩個戰士躍入惠濟河內順水東渡。
從橋頭上爬起來的鬼子,正要向王鴻翔射擊,被另一個鬼子阻止,他們咕嚕了幾句話后,用刺刀將王鴻翔的鎖骨和鼻腔刺透,穿上一根鐵絲,緊綁在馬車上,押運到睢縣城內肖曹廟(今實驗小學)。
日寇先軟化誘降,他大義凜然地說:“要命,你拿去,中國是我們的,我為四萬萬同胞而死,雖死無憾!”
看軟的一套無效,改用酷刑。日軍慘無人地道將其兩掌刺透,穿繩懸于梁上。先火燒遍體,后灌辣椒水,還用皮鞭大棒毒打。百般折磨使王鴻翔遍體鱗傷,鮮血淋漓,幾度死去活來,王鴻翔仍威武不屈痛斥敵酋,口口聲稱:“抗日不怕死,怕死不抗日。要我投降,除非黃河倒流!”
敵酋束手無策便惱羞成怒,將他的四肢釘在籃球架上,讓軍犬撕咬,王鴻翔視死如歸,不住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直至犧牲。是年35歲。
日軍還不解恨,又將其尸體大卸八塊,拋擲城垣上,讓軍犬吞食,并設崗放哨,嚴禁收尸,以此示眾。
人們目睹慘狀,無不潸然淚下,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同時也激怒了廣大愛國民眾,誓死不當亡國奴,踴躍投入抗日的滾滾洪流。
王鴻業,1938年在豫東抗日游擊支隊二團隊任副官,是年8月9日(農歷七月十四日)二團隊駐在睢縣西南大張村,不料遭到長崗集漢奸隊和日軍的偷襲,二團隊倉促應戰,組織突圍。王鴻業手持駁殼槍,擋住敵人的進攻,后又率部奮力突圍,不幸失足落入壕溝,身負重傷,難以泅渡,壯烈犧牲于水中,是年33歲。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