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著”這一成語,比喻原意本不在此,卻湊巧和別人的想法符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一成語來源于春秋時發生在都于睢陽的宋國的一件事。
《左傳·襄公十七年》記載:“宋華閱卒。華臣弱皋比之室,使賊殺其宰華吳。賊六人以鈹(pí)殺諸盧門合左師之后。左師懼曰:‘老夫無罪。’賊曰:‘皋比私有討于吳。’遂幽其妻,曰:‘畀(bì)余而大璧!’宋公聞之,曰:‘臣也,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亂宋國之政,必逐之!’左師曰:‘臣也,亦卿也。大臣不順,國之恥也。不如蓋之。’乃舍之。左師為己短策,茍過華臣之門,必聘。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瘈(zhì)狗,瘈狗入于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遂奔陳。”
這段記載說的是一個令人可笑的故事。
宋國右師華元曾為宋國立下很多功勞。他去世后,他的大兒子華閱承繼了他的右師之位,次子華臣擔任了司徒。兄弟兩人都享了父親的福,做了大官。后來,老大華閱去世,老二華臣卻不滿足得到的利益,產生了非分之想。他認為華閱死了,華閱的兒子皋比執掌家庭,力量微弱,想乘機吞并哥哥的家產,但想來想去,想不出好辦法。于是,他喪心病狂,派六名刺客公然跑到華閱家中行刺,殺死了華閱府中的大總管華吳,綁架了華閱的妻子,逼其交出府中的寶貝。華閱的妻子不敢不交,結果華臣得逞。華閱一家也不敢告狀。
但消息傳出,宋平公聽說這件事后不禁大怒,說:“華臣不僅殘暴地對待他的宗室,而且他身為司徒,使宋國的政令大亂,豈能容他?一定要嚴懲!”左師向戌卻進諫說:“主公,華臣也是卿。大臣不和順,這是國家的恥辱啊!如果嚴懲了華臣,一定會鬧得沸沸揚揚。以臣之見,不如掩蓋起來算了。”宋平公聽了,覺得未免不是道理,一時便息了怒火,沒有向華臣加罪。左師向戌覺得華臣做得也太不像話了,心里很討厭華臣,每次經過華臣的門口時,他都快馬加鞭,不愿看見華臣。
宋平公要嚴懲華臣的消息當時就傳了出去,被華臣知道了。而且,他聽說是向戌為他講情,宋平公才沒派人來抓他。但做賊者心虛,現在他見向戌對他這樣冷漠,心里又打起鼓來,暗想,左師當時為我講情,現在是不是改變了主意了……他生怕宋平公還會有追究的一天,到時候會派人來抓他,于是終日坐臥不安。
真是無巧不成書,十一月二十二日,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這天,有一家喂養的一條狗瘋了,跑到大街上四處亂竄,見人就咬。人們都知道,如果瘋狗咬傷了人,傷者不但要受罪,而且也可能得瘋病而死。因此,遇上的人們都非常害怕,到處躲藏。但人們覺得不除掉瘋狗,早晚會有禍事發生,于是就相約,拿起家伙打瘋狗。瘋狗被嚇跑了,人們就舉著棍棒等家伙隨后追趕,而且紛紛高喊著:“別讓它跑掉了,捉住它,打死它……”
瘋狗在大街上慌忙逃命,跑到華臣家門口,見大門敞開著,就一頭鉆了進去。
這時候,天已經黑了下來。華臣的大門外,追打瘋狗的人們亂亂哄哄,喊聲此起彼伏:“別讓它跑掉了,抓住它,打死它……”但都怕追進去夜色中看不清,如果瘋狗不知從哪里突然竄出來咬傷自己,就倒霉了。于是就在門外高喊。后來有人拿來了火把,人們才進到院里。
喊打聲剛傳進華府后院的時候,正怕宋平公派人來抓他的華臣正在后院的屋里惶惶不安,突然聽到這聲音,立時便如驚弓之鳥,以為一定是宋平公派人抓他來了,不禁心驚肉跳,暗想,若讓他們抓住了,哪有我的活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還是快快逃命吧!于是不敢怠慢,慌慌張張帶上寶貝,從后門逃出府第,一口氣跑了很遠。之后不敢在宋國呆了,逃亡到陳國去了。
追打瘋狂的人們本來不是為了華臣的事,結果卻和華臣的心理相合了,使華臣逃出了宋國,人們談起這件事,都說是“歪打正著”。后來每有這樣湊巧的事,人們就用“歪打正著”來形容。
常言說,“心里沒邪事,不怕鬼敲門”,看來人要活得踏實,還是不做壞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