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元振(1881 -1950) 學名邵經元,綽號“仁義光棍”。漁鼓、大鼓藝人,永城縣條河鄉邵山村人。青年時代由漁鼓改唱漁鼓墜、小鐃墜,晚年又由墜子改唱大鼓,行藝五十余年,在永城縣曲藝界是一位久負盛名的老藝人。其家貧,十三歲喪父,十五至十八歲在財主梁永卿家干長工。為了尋找生活門路,辭去長工,拜安徽省蕭縣大李莊老藝人李永香為師,學唱漁鼓。他天資聰穎,又勤學苦練,半年后就能單獨演唱小段《白猿盜桃》、《王二姐勸母》、《李雙喜借年》等。李永香視其為“好苗子”,把拿手戲傳授給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經他豐富故事情節,增添朗朗上口的唱詞,刻畫人物細膩逼真,把原來唱四十場的《無底洞》擴展到六十場。其演唱聲腔優美,以情動人,唱到悲哀時,聽眾為之下淚;唱至喜悅時,全場哄堂大笑。主要曲(書)目還有《高山砸典當》、《烏龍鎮》、《川云美》、《小圣人逃學》、《平北宋》、《大紅袍》、《金鞭記》、《八美圖》等。常演出于徐州市、豐縣、沛縣、單縣、曹縣、商丘市、夏邑縣、虞城縣、永城縣、蒙城縣、渦陽縣等地。先后收徒四十余人,名望較高者有商丘市琴書藝人曹明忠,碭山縣琴書藝人劉明啟、單明堂(綽號“倒腳”)、大鼓藝人賀明義、蕭縣琴書藝人余明云等。《無底洞》皆傳授予弟子,均久唱不衰,有“邵家戲”之稱。他待人坦誠,仗義疏財,在同行中被廣為稱頌。在一年一度的永城縣保安山廟會上,周圍數縣的藝人公推他為“掌穴”長達四十年。廟會期間,他不分門派、藝術高低,平等相待。民國二十九年(1940),由著名雜技藝人程克一(綽號“程麻子”)率領的刀山班來趕保安山廟會。十天會期,下了五六天雨,日本鬼子不斷來掃蕩,廟會不景氣,這個刀山班欠了很多債無力償還。程克一慕名拜見邵元振,說明原委,邵滿口應承,親自找了幾家朋友,借面三百余斤、馬料兩布袋、桿草數百斤,用太平車送到刀山班住處。又到山城集陳嘉云飯店為之還了飯錢(折合鋼洋十二塊),并替程還了杜士君的包子錢五元。這些借款,他五年后方才還清。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寇投降后,“程麻子”的刀山班又來保安山廟會演出,程克一立即找到邵元振,設酒席三桌,請數縣藝人作陪,除對邵元振千恩萬謝外,請求與他結為義友,并送其雅號“仁義光棍”。民國三十五年(1946)農歷十月,安徽省蒙城藝人傅明太攜全家來保安山郭閣演唱。不料,傅明太身患重病,兒子又出天花,其妻四出要飯,無錢醫治。該村人對傅說:“你快找邵元振吧,他是有名的‘仁義光棍’。”傅遂向邵求救。邵當即便把備辦“雞會”的八十元錢交給了他。經搶救治療,博明太父子病情好轉。病好后,傅一家四口登門叩謝,并讓兩個孩子拜邵為義父。他于1959年8月身患重病,醫治無效,9月病故。1988年11月7日,在其子邵明揚和義徒的倡議下,在他的墓前舉行了樹碑儀式。其義徒、義孫和生前好友參與儀式者二百三十余人。永城縣文化館及縣“曲協”負責人到場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