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坤(1889-1975) 漁鼓、墜子藝人。祖居安陽縣。老輩人逃荒要飯來到豫東,在虞城縣姚樓村落戶定居。其父張殿會以賣筆墨紙硯為生,為生計所迫,有時也拿板干唱乞討。張志坤于十三歲時到夏邑縣家戲班里學唱黑臉。二十歲時嗓壞腔倒,遂改唱“三節棍”。后又改唱漁鼓,并投拜胡明善為師,學會了《白玉樓討飯》、《賣愛姐》、《扎錠子》、《李天寶吊孝》等曲目,闖蕩江湖,靠行藝養活一家老小。本世紀二十年代,他在濟南曾和著名梨花大鼓演員謝大玉同穴演出。學了不少《三國》、《水滸》段子,演技亦大為長進,后又和著名墜子演員喬清秀及其丈夫喬利元,還有著名藝人徐二玉等接觸較多,學會了《大西廂》、《紅樓夢》等不少曲段。其唱詞雅俗兼備,表演生動,曾轟動徐州、亳縣等地,以“活張飛”、“扌翁倒山”的綽號而享有盛名。1950年和女兒張大貴一起參加了虞城縣墜子劇團。1952年,同到商丘市。1953年春,他和女兒及綽號為“綠鋼皮”的墜子演員劉世紅又到了商丘縣。在商丘縣文化館領導下,同其他藝人成立了商丘縣曲藝組,后更名為商丘縣曲藝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曲藝隊被砍掉,他一家被下放農村。主要演唱《三國》、《水滸》等武段子,有時也演出生活段子。在表演藝術上,不墨守成規,敢于創新,善于刻畫人物,尤其擅長于表現人物的心態。建國初,他在亳縣為配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運動,創作了《送軍鞋》、《送軍糧》、《斗爭曹安民》、《槍斃聾子》等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