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貴(1898-1982) 藝名陳至德,綽號“瞎馬”。三弦書、墜子藝人。睢縣澗崗人,天生雙目失明,十五歲投雎縣東關南邊劉小莊劉家治為師學習三弦書(腿板書),一年后便可單獨演唱。當時三弦沒落,墜子崛起,十八歲又投寄崗村(當時屬雎縣,現在歸民權縣)范明祥為師,改唱河南墜子。學徒期滿,寄居在睢縣西大街路北的普濟院(舊時救濟殘廢人的地方),常在城內走街串巷,或在城隍廟書場、衙門口書場行藝。他總是走著拉著,以招徠觀眾。在演出形式上,繼承了墜子藝人的衣缽,自拉自唱,右膝下綁腿板靠震顫擊節,手拉小鼓三弦改制的墜胡,唱拉自如,柔美和諧,古樸大方,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他博取同行之長,過耳成誦,不但善唱“文戲”《獨占花魁》、《蘭玉娘打水》、《王三姐住寒窯》、《陳三兩爬堂》等,而且善唱“武戲”《破洪州》、《平北宋》、《單刀赴會》等。他的唱死板死口,百遍不差一句。1956年,睢縣文化館長曾隨便點了一出《陳三兩爬堂》,讓他連唱三遍,果然一字不差,被睢縣藝人傳為佳話,他還能把當地的奇聞軼事編成小段演唱,往往逗得哄場大笑,齊聲喝彩。
民國十五年(1926),睢縣爆發了打倒直系軍閥牛朋的農民大暴動。事后,他創作了《紅槍會里打牛朋》唱段,群眾無不拍手叫好,一直演唱了幾十年,流傳至今。他在舊社會苦苦奔波幾十年,在普濟院里結婚,老伴也是個瞎子。兩個盲人相依為命,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悲慘生活。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遷到澗崗,才分得了土地,建起了房舍。他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常在開場詩中說:“裘暖不如衣,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重,比不上毛主席。”他積極參加曲藝界的活動。1951年,被吸收為睢縣曲藝工會第一批會員;1953年,被批準為睢縣曲藝隊隊員;1963年與睢縣大鼓藝人張至信在縣城主辦春節曲藝晚會;1981年12月21口,他在病床上口述了《紅槍會里打牛朋》,由睢縣黨史辦公室副主任、原睢縣文化館館長湯其志記錄,編印在《睢縣黨史資料》第一輯中。在近七十年的藝術生涯中,足跡踏遍睢縣的各個角落,提起“瞎馬”,婦孺皆知。河南各地、市、縣,他幾乎全部走遍,還到過山西、河北、山東、安徽許多省區,最遠到廣州、福州。其演技和品德,使睢縣的同行和廣大群眾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