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昌(1902-1980) 藝名劉義法,綽號“大鼓狀元”。豫東大鼓藝人。永城縣陳官莊鄉王莊村謝窯人。兒時家貧,四歲時,其父患病因無錢醫治而歿,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在隨母討飯中學了幾段評書,過著沿門說書乞討的生活。民國四年(1915),他到集鎮上要飯,餓著肚子聽藝人說書。由于記憶力極強,能把聽過的書到鄉村為農民演說,給饃、送飯的逐漸增多。沒有拜師,他不敢去城鎮說書。民國八年(1919)十七歲時,已在鄉間稍有名氣。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日漸豐多,越來越懂得,要想把書說好,必須開拓自己的知識面,深感目不識丁之苦。于是,每到一處,教書先生就成了他的良師益友。十八歲時便能解說不少典故、誦釋三百余首名人詩詞。并拜安徽省蕭縣大鼓藝人傅長春為師,改唱大鼓。長年奔波于豫、魯、蘇、皖的永城縣、夏邑縣、虞城縣、商丘市、單縣、滕縣、徐州市、蕭縣、碭山縣、渦陽縣、蒙城縣、宿縣等地演唱。經數年刻苦磨煉,其演唱水平逐漸提高。后來,結識了安徽省渦陽縣的清末舉人王立朝,結為摯友,住其家中兩年有余。舉人精心地教,他刻苦地學,并以驚人的記憶通曉廠《綱鑒》。后來,他依據《綱鑒》的歷史背景創編了《中紅袍》,全書故事曲折,情節緊張,人物關系錯綜復雜,能演唱一百二十余場。其表演適度,聲情并茂,注重以情感人,常使聽眾淚下。民國二十六年(1937)農歷三月,他到永城縣保安山趕奶奶廟會,豐縣、沛縣、蕭縣、碭山縣、永城縣、夏邑縣、虞城縣、宿縣計有一百多名藝人,商定一縣一個演出場地,永城縣的藝人公推劉福昌演唱。八個縣的書場唯有他的聽眾最多,同行們對其非常佩服,贈雅號“大鼓狀元”。拜師者很多,其成名弟子遍布永城縣、蕭縣、渦陽縣、蒙城縣等地。1962年,他到蕭縣的祖樓演唱,在該村學校住宿。演出之余,每晚應邀為學校老師講史說典,連續三十六天,講解典故三百有余。臨別時學校贈他錦旗一面。上書“學識淵博,藝術精湛”八個大字。他常指錦旗而笑日:“我這個目不識丁的人,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啊!”1963年,任永城縣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改編的《雙槍三姐》、《平原槍聲》兩部書,不少藝人學唱。他平易近人,待人以誠,干部、農民、商人、藝人,對他都很敬重,稱其“劉先生”。1978年冬,永城縣文化館記錄了他的《中紅袍》,三十萬字。后因其患了腦溢血,只得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