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功(1909-1980) 豫東琴書藝人。夏邑縣羅莊鄉何崗樓村人。出身于琴書世家。其父何振成,曾參與成立夏邑縣最早的琴書玩友班社。幼而聰穎,受其家庭藝術薰陶,耳濡目染,初具琴書基礎。九歲開始學藝,十二歲時,在安徽省亳縣同一著名藝人對戲,一舉揚名。后又投姬茂義為師,技藝精進,行藝足跡遍及豫東、皖北、蘇北,以其樂器清雅,音韻和諧,唱詞干凈,藝風正派而倍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在琴弦技藝上造詣尤深,可拉七個“天下同”曲牌而不重樣。民國十九年(1930)八月,他被迫棄藝從戎,到“奉軍”中當了兩個月的兵,后又學習織綢半年。屢為生計奔波,演唱時有間斷。到四十年代,藝至頂峰,掌握四十多個曲牌,聲譽更盛。每每演出,書場里座無虛席,與任東河、董訓朋并稱夏邑縣琴書“三把弦”。建國后,夏邑縣又有“三功一謀”(何思功、何富功、何勛功與董訓謀)之說,而他則居其首位。收徒三十三人。對弟子悉心指教,為發展琴書藝術做出了貢獻。代表曲目可分為三個階段:玩友班社時期有《游湖借傘》、《對燈》、《雙鎖柜》、《劉蘭趕會》、《張廷秀私訪》。
主要特點是:鞋筐里戲,形式為凈唱無白(或白極少)。建國初期有《三打雄州》、《五女興唐傳》、《金錢記》。其特點為:半文半武,是向武俠曲目過渡階段。六十年代以后有《五老七俠十五義》、《天寶圖》、《二百單八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