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真(1915-1960) 評書藝人。商丘縣城關人。幼年時非常聰明,隨其祖父識字習文。學習精心,掌握的名詞典故頗多。十九歲開始在商丘縣城里教書。民國二十六年(1937)“蘆溝橋事變”后,逃至上海,在蔡鋌鍇十九路軍的一個連隊里任文書。日寇占領上海后,到安徽界首當了國民黨某部上校團副。民國三十五年(1946)歸返故里,以賣紙煙為生,因口才出眾,不少人勸他去學評書。可宋家是商丘縣“八大戶”之一,很多頭面人物反對他當藝人。民國三十七年(1948)商丘縣解放,次年他就開始說書。第一部書是《啼笑姻緣》,效果不佳。拜當時正在商丘縣城說書的亳縣著名評書藝人洪天覺為師,很快就領悟了說評書的要領與技巧。出師后第一次演出的《老五虎》即受到聽眾的好評。1953年,商丘縣文化館對藝人進行登記,他參加了縣曲藝組,后又改為商丘縣曲藝隊。他說書善于即興發揮。如《鐵獅仇》本來只有幾萬字,可他卻說了八個多月。每天早起洗漱之后,便仰躺床上,閉目思索當天晚上要說的內容,理出書梁書路。演出之后,再進行加工整理。1956年和1957年,商丘縣廣播站經常邀請他演播新書《鐵道游擊隊》、《呂粱英雄傳》等。每星期六晚飯前后,縣城鄉村,有線廣播喇叭下都聚集了許多聽眾,專心聽他說書。其評書以情節合情人理、語言精煉生動、吐字清朗、表演適度、引人人勝而聞名。并善于加進一些名人典故和自己的見解、評論,使聽眾興趣濃烈,受到啟發和教益。他說的《碧血鴛鴦》、《烈火金剛》等書目,也都深為廣大聽眾所歡迎。他為人正直,心地善良,憐老惜貧,對困難者有求必助,與同行藝人相處融洽,感情深厚。1960年農歷三月初七謝世后,常有人到他墓前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