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才(1930-1985) 藝名張立才。墜子藝人。商丘縣城紅旗七街人。出身于藝人之家,從小就跟隨其父張品三(評書藝人)浪跡江湖,十五歲開始設場演出。1952年,參加了虞城縣曲藝劇團,后到商丘市,1961年回到商丘縣,后來擔任了商丘縣曲藝隊隊長。曾多次獲得地區、縣里舉辦的會演或調演演出獎。善唱袍帶、公案大書,如《大紅袍》、《包公案》、《薛禮征東》等。說白詼諧風趣,通俗易懂。打簡板獨特,與眾不同,依據劇情,有時簡板高揚,“啪啪”打得鏗鏘有力,有時簡板朝下,放在右大腿上,有時把簡板置于背后,右腳穩站,左腳則似離地又非離地,簡板亦似打非打,看去逍遙而從容。他的簡板不但可以做各種道具,而且具有幫助刻畫人物、體現劇情的作用。演唱時多用大口拖腔,唱腔有時深沉悲哀,催人淚下,有時激情洋溢,令人歡悅,有時俏麗幽默,使人發笑。在商丘縣擁有大量觀眾,常讓人聽得入迷,不少人為聽他的唱而誤了上班,很多小學生為看他的演出而忘了上學,兩個村莊曾因請他去演唱而打官司到公社(即現在的鄉)。一生勤奮好學,從不偷閑,就是在生活拮據之際,也常省出錢來買書閱讀。習練刻苦認真,有時為練好一句唱,能一響不停歇。不但在唱墜子上有較深的造詣,而且還會設計唱腔,并會說評書和山東快書。不少青年演員都誠懇地向他請教,虛心學習他的唱腔等技巧。他一生不但培育了不少青年演員,還為發展曲藝事業提過不少好的建議。直到他1985年5月病故前夕,嘴里還連聲說著:“要抓好曲藝,要抓好曲藝……”他的妻子陳索霞,為了滿足他的心愿并慰其在天之靈,將其演出用的簡板、醒木都放進了他的棺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