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學(1922生) 藝名趙至軍。墜子藝人。睢縣澗崗鄉趙莊人,F為雎縣文化館退休職工。幼年自學曲藝小段,唱門討飯。十四歲拜睢縣老藝人徐振東為師,學西路“茶棚墜子”。三年未滿,師父病故,遂四處逃荒要飯,訪友學藝。十八歲自立門 戶,單獨演唱,在碭山縣買書請人讀,編演第一部大書《天寶圖》。民國三十年(1942)到開封演出,自費聘請文化教員,買來書一面聽情節,一面學認字。兩年后,便能看書寫字,加工整理了《響馬傳》,繼而創作了《璧月圖》。民國三十七年(1948),開封解放返回故里,195U年冬,參加商丘地區曲藝培訓班,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認識到曲藝演員是人民的宣傳員,學會了《漁夫恨》、《老河口》、《抗美援朝》等現代曲目。結業后,回睢縣積極活動,走訪藝人,于1951年7月組織成立了睢縣曲藝工會,并被選為曲藝工會主席。1951年底,參加商丘地區曲藝會演,獲演員一等獎。1952年12月初,參加河南省曲藝學習班,時間半月。接著回商丘地區舉辦曲藝學習班,傳達省學習班精神,禁演不健康的曲目。根據《雙鞭記》、《呼延慶打擂》等曲(書)目,著手加工整理長篇曲目《金鞭記》(又名《呼延慶》)。后成為他本人的代表曲目,并由睢縣文化館油印發給全縣藝人。1953年,睢縣曲藝隊成立,被選為隊長。1963年提倡說新唱新,先后將《烈火金剛》、《兒女風塵記》、《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改編為河南墜子,廣為演唱。1974年7月,參加地區曲藝會演的曲目《爆炸軍火》,由商丘市廣播站錄音播放。在五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根據西路墜子的唱法創造了大口,又吸收東路墜子的唱法創造了小口,借鑒豫劇的飛板及緊二八等板式創造了大武板、小武板,并將寒韻、垛板貫穿其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墜子唱腔,F在雎縣的墜子演員仍普遍采用這種唱法。因右腳患脈管炎,于1974年10月截肢。1976年退休后,仍不斷坐著手搖三輪車下鄉演出。1988年商丘音像公司錄制了他演唱的《呼延慶找父》四盒磁帶,署名趙文友,F為睢縣曲藝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