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花鼓,本地曲種。是一種夾有舞蹈的說唱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風格。其演出程序為:首先表演一套舞蹈,動作多依據民間生活提煉而成,如端鞋筐、背柴、擔挑子等,把這些舞蹈動作聯綴起來,即為藝人所說的“跑場子”。參加演出一般為七至八人,有“七緊八松六抓瞎”之說,說唱的是男女兩個主角,男的稱為“鼓架子”,女的稱為“妝”。演出過程中,有說,有唱,有舞。伴奏樂器以花鼓為主(登場領奏),另有大鑼、小鑼、镲、梆子等,無弦樂。唱時干梆打節奏,開頭、間歇和收尾均用梆子填。道具主要有桌子、長凳和蘆席,故又有“唱花鼓,不用提,一桌幾凳一領席”之說。
虞城花鼓產生于何時尚未發現有文字記載,據虞城縣花鼓老藝人汪連升(1909年生)講:“我父親汪青山比我大25歲,他20歲開始唱花鼓。我16歲學唱花鼓,20歲時拜杜懷勝為師”。據此推算,汪青山1904年已唱花鼓。虞城縣胡樓村的老花鼓藝人胡茂顯聽他父親(1906年生)說過,其父12歲那年,閻宗禮就到胡樓唱過花鼓。
虞城花鼓在某些方面與“花鼓燈”相似,但又有著明顯的不同。據《辭海》上的解釋:花鼓燈,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北地區。男角稱“鼓架子”,動作粗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稱“蘭花”,手執手帕、扇子作舞。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開始為鼓架子扛蘭花出場,接著舞岔傘,最后是變換各種隊形的大型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搶手帕、搶板凳等具有簡單情節的舞蹈和歌舞小戲。
從這一段釋文中可以看出,“花鼓燈”雖與“虞城花鼓”在某些名稱和道具上相似甚至相同,但其舞蹈居多,并有戲劇成分,而“虞城花鼓”則是含有舞蹈動作的說唱藝術,是一個成熟的地方曲種。至于二者之間是源與流的關系或是其它什么關系,至今尚無佐證。
虞城花鼓在不斷的流傳中,涌現出一代代新秀,二十年代主要有汪連升、閻玉珠、李秀真(綽號麻大妮)、段西路、吳起法等人。到四十年代中期,這一曲種更加活躍,河底村、李油坊和胡樓都有花鼓班。胡樓更有“花鼓村”之稱,其中以杜懷勝和胡茂顯的花鼓班最為有名。胡茂顯的花鼓班至今仍在活動演出。
其主要板式有寒板、清板、栽板、悲中板、直板、六句贊、五字崩等。并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其唱腔溫柔纏綿,語言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有濃厚的虞城鄉土氣息。其主要曲目有《粉墨記》、《煙花記》、《花庭會》、《王蘭英擺碟子》、《小兩口爭燈》、《呂洞賓戲牡丹》、《馬呼驢換親》等。舊社會曾有人把此曲種稱為“三不要臉的戲”。即指:唱戲的不要臉,聽戲的不要臉,寫戲(指會首)的不要臉。其間雖有封建意識的成分,但有些唱詞色情庸俗,表演時男女之間扣扣摸摸,也是存在的。建國后開始凈化曲(書)目,禁演了《打麻葉》、《十八摸》等淫穢曲目,提倡說新唱新,這一曲種又演唱了《新舊軍隊大不同》、《互助合作好》、《拾棉花》、《小女婿》等大量新曲(書)目。1986年,朱云閣與萬新華在胡茂顯的指點下,以花鼓的形式和唱腔參加省曲藝選拔賽,演唱了《初登門》曲目,受到好評,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