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祠俗稱孝兒祠。位于虞城縣城南35公里營廓鎮北1公里處。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占地萬余平方米,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配房等共百余間。
木蘭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木蘭原姓魏,因其是女兒身,故稱其為花木蘭。河南虞城縣是木蘭的故鄉,至今該縣仍保留著木蘭祠等大量有關木蘭的古跡,以 及一些有關木蘭的傳說。目前,木蘭祠為商丘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政府首批掛牌的旅游景點之一。虞城“木蘭傳說”被河南省 政府確定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作出決定,正式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并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虞城縣是木蘭的故鄉,至今該縣仍保留著木蘭祠等大量有關木蘭的古跡,以及一些有關木蘭的傳說。 2006年5月,虞城縣正式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申報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并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3月下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 成專家考察驗收組對虞城驗收。依照中國文聯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中國民間文藝之鄉”的有關規定,經驗收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認為虞城縣“所報材料 屬實,手續齊備,申報規范”,經研究,同意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并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虞城積極推動以木蘭形象、木蘭名稱、木蘭文化為特征的命名創新活動,京九鐵路在虞城設有兩站木蘭站和伊尹站。還培育 了許多以木蘭命名的企業和品牌,如木蘭電器有限公司、木蘭食品有限公司、木蘭紡織集團等,目前,全縣冠名"木蘭"品牌的產品已達62個。其中,花木蘭牌紅 富士蘋果和木蘭牌棉紡為河南名牌。縣木蘭文化研究學會先后出版了《木蘭文獻大觀》、《木蘭節文化資料匯編》、《巾幗英雄花木蘭》、《木蘭故事傳說集》、 《木蘭書畫集》等一百多萬字的書籍,并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有關木蘭的論文40余篇、縣老年協會編輯出版了以反映木蘭文化為主的刊物《金菊園》,縣文聯編輯 出版有文學刊物《木蘭文學》。2007年5月22日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并同意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利用現 代傳媒技術,把"中國木蘭之鄉"的各種信息傳播出去,為此縣委宣傳部先后制作了《木蘭花開動京城》、《虞城--中國木蘭之鄉》兩部電視專題片,作為宣傳和 推介虞城的重要載體。協助北大星光集團拍攝的電影大片《花木蘭》已舉行了簽約儀式;創作的30集電視連續劇《孝烈將軍》電視劇本已經殺青;組織出版的有關 木蘭的文史資料、故事傳說和書畫作品三本書即將出版。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蘭祠始建于唐代,后金泰和年間(1201-1208),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廓鎮酒都監鳥答撒忽刺建大殿、獻殿 各3間,并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1334),睢陽府尹梁思溫倡儀,募捐2500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6),又募資修祠、立碑。至民國初 年,木蘭祠占地萬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余畝,住持僧10余人。祠圍墻內外,植有柏、槐。大門過道兩側,各有一泥塑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 現殿塑有戎裝像,后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60余通香火碑。抗日戰爭時期皆毀于戰火。現幸存祠碑兩通,一通為元 代元統二年所立《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另一通為清朝嘉慶十一年所立《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績及歷代修祠情況。一千多年 來,每逢木蘭的生日舊歷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領耆老邦民,前來致祭,以緬懷英靈、教育后代。后來就沿襲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廟會,豫、魯、 蘇、皖四省交界百余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會燒香,進行貿易,延續至今不衰。
木蘭祠景區:《商丘縣志》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年幼。概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弋躍馬而往,歷年一 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后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之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 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郭鎮,有寺存,蓋其故家云。[康熙]《商丘縣導》卷十 一列女頁二至三民國二十年(1932)石印本。
相關鏈接
木蘭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木蘭原姓魏,因其是女兒身,故稱其為花木蘭。她代父從軍的英勇壯舉,使她成為在那個男尊女卑時代里的女英雄。但木蘭故里在哪里?歷史上曾對此爭論不斷。
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唐代在此建有木蘭廟,現為木蘭祠,存有記載木蘭身世的元、清 記事碑,并有木蘭當年辭世的陵墓。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當地老百姓都認為這天是花木蘭的生日,并舉辦廟會,共同祭奉花木蘭。目前,木蘭祠為商丘市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政府首批掛牌的旅游景點之一。
穿越千年的“木蘭傳說”
在一個凜冽的早上,記者來到位于虞城縣營廓鎮小魏莊的木蘭祠。
祠堂內高大的木蘭立像,仍是一身戎裝,身披金色鎧甲,頭戴黃色笠帽,手握掛在腰后的佩劍,眼神堅毅,注視遠方,似在守護腳下這方家園。
雖然既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但木蘭祠內香煙裊裊,不時有三三兩兩的人群前來上香、許愿,與周圍蕭瑟的冬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香客多是臨近鄉村馬上要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默默祈禱,祈求的不外平安、發達之類。
大殿西北角的荒地上,鋪滿了厚厚的香灰。幾位村民正站著閑聊,他們說:“木蘭姑娘靈咧,有求必應……”
新祠舊碑
一座木蘭祠,令小魏莊厚重了許多。
木蘭祠建成于1993年,磚木水泥結構,仿唐建筑,由河南古建筑研究所設計。
據史料記載,木蘭祠最早建于唐初,金泰和年間(公元1334年)重修。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蘭祠高僧堅讓、堅科等又募資修繕、擴 建,祠宇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占地400余畝。一直到1940年代,木蘭祠還有殿房200余間。1944年農歷六月十五日,國民黨一位姓田的軍官,以祠 內藏有“共軍”為由,縱火焚毀木蘭祠。
在歷史的數次劫難中,木蘭祠保留下來的僅余兩通古碑,一座元代碑,一座清代碑。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立于大門內東側,高3.6 米,寬l米,1982年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后園門,古樸典雅。清朝《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立于西側,高 2.14米,寬0.78米,兩碑的主要內容都是考辨木蘭的時代、身世、事跡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后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 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農歷四月八日祭祀“木蘭姑娘”的風俗在當地流傳至今,并形成了一連7日的盛大廟會。
關于《木蘭辭》,我們所熟知的基調總體來說是輕快勵志的。然而,碑文中記載,木蘭還鄉后“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 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追,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這無疑是個帶著悲壯色彩的謚號,木蘭代父從軍此為“孝”,以死明志此 為“烈”。
也許是覺得木蘭的結局太過悲慘,后世文藝創作對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多有發揮。
明代文人徐渭創作的雜劇《雌木蘭代父從軍》,最早對這一故事框架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增加了一個《木蘭詩》中沒有的人物“王郎”。 這位王郎是木 蘭同鄉,感動于木蘭的孝心,一定要娶她為妻。此人應屬青年才俊,年紀輕輕便考中賢良、文學兩科,官授校書郎,與榮歸故里的木蘭算是門當戶對。兩人一見鐘 情,共結連理。
這種大團圓的結局,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木蘭覓得佳偶、享受美好生活的心理期待。徐渭之后,眾多的戲劇、小說乃至現代的話劇、電影、電視等大多因襲這一套路進行二次創作。
在《雌木蘭》一劇中,旦角開場便自報家門:“妾身姓花名木蘭……”“花木蘭”一名,鏗鏘而嫵媚,非常契合《木蘭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自此開始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并廣泛沿用至今。
口傳的歷史
讀了碑文,難免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感,想要還原這一段有血有肉的歷史。沒問題,有人可以告訴你。
民間傳說是民眾口頭創作和傳播的、與特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地方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傳奇故事,也被稱為“口傳的歷史”。與歷史不同的是,傳說可以轉變、夸張、虛構、幻想,在人物和情節方面都可以發生變動。
在木蘭祠一角的小屋中,記者見到了今年57歲的陳時云。她現任木蘭祠館長,一見記者便從抽屜里掏出一個紅皮證書,上面寫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蘭傳說’代表性傳承人”。
她在當地算是位“奇人”。陳時云說,自己為了復建木蘭祠,曾經像“神經”了一樣。她本是離小魏莊十幾里地的沙集鄉人,1990年,把丈夫和孩子 都撇在家里,自己一個人搬到營廓鎮小魏莊居住,日日守著木蘭祠的原址遺跡。“當時大殿圍墻只剩下‘地根子’,長滿了雜草,我沒事就天天用手薅草,想著不能 讓這里荒廢了。”
1993年,木蘭祠如愿建成后,她就住進了西面的一間小配房中,看管祠宇、打掃衛生至今。
關于木蘭傳說,她不愿多講,便領著記者沿著村路去找另一位傳承人牛保朝。
在距木蘭祠不到5分鐘路程,一座嶄新的小樓前,牛保朝頭戴棉帽,身穿皮襖,正在曬太陽。得知記者來意,他言之鑿鑿地說:“那些戲文啥的都不是真的,我說的才真。”
牛保朝今年82歲。他說自己“小學沒畢業”,文化程度不高,但說起木蘭的傳說故事,能一口氣講上一兩個鐘頭。
他說,木蘭姓魏,生于隋末。其父親魏應漢是當時的兵戶。木蘭16歲那年,邊關發生戰事,她心疼老父弱弟,替父從軍。到宋州兵部登記后,前往隋朝 京城長安駐守。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待戰事平息后,木蘭辭官不受,解甲歸田。隋煬帝得知木蘭是女兒身后,欲將其納入后宮。但是,早在替父從軍之前,木 蘭已與鄰村一岳姓青年訂下婚約,感情甚篤。為了遵守婚約,并避免禍及家人,木蘭最后選擇自縊而死。木蘭大智、大勇、大孝、大節的事跡自此流傳開來。隋朝覆 滅后,唐王朝為了彰顯其事跡,追謚其為“孝烈將軍”。
牛保朝堅信自己講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因為魏木蘭沒有做官也沒有當娘娘,所以歷史上沒有記錄。”他說,按照當地風俗,木蘭生前并未出閣,死后只能葬在自家地里面。墳塋所在地就在木蘭祠附近,即如今的木蘭陵墓。
他說,木蘭祠內原來還保存有魏氏一族的族譜,以及木蘭父親的手書,在“破四舊”中丟失了。牛保朝的哥哥曾在木蘭祠出家為僧,親眼目睹以上文字資料,并把木蘭的事跡講述給他。
在牛保朝的講述中,記者發現一些關鍵的環節與侯有造碑文的內容相互印證。也不知道是先有了傳說后有了碑文,還是先有了碑文后有了傳說。
不論孰先孰后,與碑文相比,傳說畢竟生動了許多。木蘭為什么叫木蘭?木蘭家里有幾口人?只要你能想到的問題,牛保朝老人都能繪聲繪色地講上一段,解釋得都非常圓滿。他的講述是真誠的,充滿了細節和生活的真實,仿佛木蘭不曾走遠,仍如鄰家女兒一般生動鮮活。
“木蘭傳說”自唐代就在小魏莊廣泛流傳。傳至牛保朝,以及說不清是第幾代了。他患上了嚴重的肺氣腫,如今已很少再對游客講述花木蘭的故事了。
然而,傳說畢竟要靠人口口相傳、代代傳承下去。牛保朝說,雖然自己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兒孫輩雖然聽過幾遍,但都講不清楚。現在,村里的孩子沒事也都喜歡看電視、上網,很少有人愿意坐下來聽老人們“講古”了。
可幸的是,在調查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虞城縣及市級文化部門全面深入細致的展開普查工作,挖掘花木蘭傳說完整內容,將資料進行整理、歸檔、存檔,并加強了對木蘭祠的重點保護。
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司鶴欣)(原標題:走進“花木蘭之鄉”虞城 探詳巾幗英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