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縣山臺寺遺址
李莊遺址,又叫“山臺寺遺址”,位于柘城縣申橋鄉李莊村,因其基址上過去有座山臺寺而得名。山臺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臺高5米,臺闊9畝,前建9間石山門,上建前、中、后3座大殿,修有6座雙層樓閣及東西廊房等各類古式建筑132間,供奉佛、道神像數十尊。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九月初一、臘月初八,這里都要起逢規模盛大的香火大會。大會期間,寺內香火繚繞,寺外人山人海,商鋪相接,熱鬧非凡。寺門前有眼古井,井水清冽甘甜,井內的磚縫都是用鐵汁摻石灰灌口。寺東南角有株幾人合抱的大楊樹,樹內有個大空洞,大得可以擺下麻將桌,容得下幾個人打麻將。上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時鋸了幾天才鋸掉,樹洞里還跑出來7條小青蛇。過去人們來這里燒香祈福求雨,往往十求九靈。
據考古專家說:柘城李莊遺址的龍山文化與虞城馬莊遺址的仰韶文化有淵源,它反映了豫東龍山文化可能是自成體系的新線索。李莊遺址的發掘,對于探尋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東地區新石器文化發展之序,了解龍山文化時期豫東地區人類農耕生產、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為、紡織和制陶技術之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考古學術價值。
在龍山文化遺跡中發現有:(1)較大的夯土臺基,房址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多種,其中以F2的五間排房為最壯觀;(2)九牛祭坑座,坑內埋有完整和不完整的牛骨架九具、鹿下頦骨一付,這是迄今所見龍山文化時期埋牛最多的祭坑;(3)清理水井一座,井口的四角上各有一個柱洞,表明井口之上原先或許蓋有錐型井亭之類的建筑;(4)灰坑68座,形式有方形、圓形和不規則形幾種;(5)不完整木柵欄遺址十座,由23個小柱洞連成一段弧線,中間有一寬約2.5米的豁口;(6)清理殘窯一座、灶址2處;(7)出土陶器(經過整理和復原)265件,還出土較完整的石、骨、蚌、陶等質地小件標本320余件。對研究殷商文化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寶華寺)【原標題:柘城縣山臺寺遺址—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