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商丘

虞城花鼓戲的百年興衰

2013/5/2 14:56:19 點擊數: 【字體:


    起虞城花鼓戲,估計年齡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人都有點印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虞城花鼓戲曾在豫東地區鄉間興盛一時,虞城花鼓戲班子經常到我市各地演出,大受歡迎。

  據傳,花鼓戲起源于唐代中期。據《河南曲藝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夏邑申懷德等人赴碭山學藝歸來,豫東始有花鼓。據老一輩花鼓戲藝人回憶,虞城花鼓戲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由民間小調及本地地方劇種演變而成,形成時期應為清末。

  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隨著電視等各種娛樂方式的普及、農村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由此導致的群眾欣賞口味的改變,使這一地方劇種逐漸沒落,一度處于瀕危狀態。2009年,這一古老稀少劇種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搶救性發掘。

  近日,記者在虞城縣李老家鄉大胡樓村采訪,終于有機會領略虞城花鼓戲獨特的藝術魅力。

  源自民間的稀有劇種

  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后,虞城花鼓戲非常活躍,民間成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個花鼓戲班子,大都是以班主所在地命名。

  花鼓戲脫胎于民間舞蹈和民間小調,是在丑、旦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在丑、旦的演唱基礎上加入了小生的行當。男演員著裝一般為頭巾、上衣、彩褲、靴子等,稱之為“鼓架子”;女演員著裝為假發、頭飾、上衣、彩褲、裙子、拐子(腳蹺)等,稱之為“妝”。道具以扇子、手絹為主。

  花鼓戲班的演員一般有七八人,有“七緊八松六抓瞎”之說。樂器以打擊樂為主,領奏樂器為花鼓,伴奏樂器為大鑼、小鑼、梆子、手镲,無弦樂。

  民間有“唱花鼓,不用提,一桌幾登一領席”的說法。花鼓戲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演出舞臺多用太平車搭建或湊高崗、打地攤,一張桌子、幾條長凳、一領葦席就可供演員演出使用了。新中國成立后,花鼓戲有所發展,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出現了多行當連本戲,如《粉墨記》、《花亭會》等。多行當連本戲在“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的基礎上增加生、凈等行當,劇目也從原來的以小戲或小折子戲為主,逐步變為故事完整的劇本戲,聲腔也隨之得到完善,成為一種地方戲劇種。

  質樸無華受群眾歡迎

  花鼓戲有傳統劇目50多個,以表演“三小戲”為特色,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劇目的故事多取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通俗話本,表現內容多為倫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個性解放,提倡樸素的倫理美德,歌頌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等。特別是那些生活氣息濃郁、輕松活潑的喜劇和嬉笑怒罵、潑辣熱鬧的劇目很受觀眾歡迎。劇目語言生動,多從民謠、俗語、巧話、歇后語中提煉對白和唱詞,有時甚至以極其樸素的生活語言入戲,吐字清晰,通俗易懂。

  比如在“跑場子”時,生、旦上場邊扭動身軀、作出各種舞蹈動作,邊來上這么一段對白:“吁!”“吁啥,二哥?”“不吁二妹你就跑南地啃麥苗去啦。”“二哥你咋不晃啦?”“我不晃啦,晃掉毛不能過冬,二妹……”

  這段插科打諢式的對白,來源于生活,輕松生動,經常引爆全場一片笑聲,很好地調動了現場觀眾情緒。

  在表演上,花鼓戲既承襲了民間歌舞中的扇子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又從勞動生活中提煉出“端鞋筐”、“背柴”、“擔挑子”等舞蹈動作,惟妙惟肖。

  66歲的當地人胡寬善回憶當時的盛況說:“最興盛的時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村都有戲班子,一個班子有二三十人,跟現在正規的劇團一樣。農閑的時候,到周邊幾個縣挨個演出,成本的戲一唱半月,一出小戲最少也能唱個三五天,可受歡迎了。”

  現實中的艱難生存路

  可以說,花鼓戲從音樂唱腔、表演形式到舞臺藝術都簡樸無華,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正因為如此,記者在采訪時,經常會聯想到東北的“二人轉”。

  然而,與東北人“寧缺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狂熱不同,如今花鼓戲呈現出市場低迷、后繼乏人的局面。出生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花鼓戲老藝人相繼去世,如今經常負責為記者和各界人士介紹花鼓戲的是50歲的花鼓戲第四代傳人胡玉西。他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雖然一直不斷有各級媒體以及文化、戲劇界人士前來探訪花鼓戲,但他們的演出機會仍然很少。最近幾年,只有在縣文化部門組織一些“送戲下鄉”等廣場演出活動時,他們才有機會在公眾面前亮相。

  就連組班子演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由于演出市場萎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老一輩的就不怎么演了,現在全靠我們這些人50歲上下的人。接到演出通知,我就挨個給他們打電話組織,大胡樓、李油坊、朱廟這么多個村,也就能找出來三五個人,唱段折子戲,應付應付一般演出。”胡玉西說。

  大胡樓、李油坊、朱廟都是曾經組過花鼓戲班子的村。如今,村里的人都在為生計奔忙,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花鼓戲的傳承面臨難題。“都是為了生計。要學好花鼓戲,沒個三五年的工夫不成。這期間,你總要先能生活下去。就算學成了,我們偶然接個演出,一天下來能落個百十塊錢就算不錯的了。”胡玉西說。他們這一代花鼓戲傳承人年齡都在50歲上下,從藝多多少少也有二三十年了。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收到徒弟。

  花鼓戲以往多是家族內傳承。胡玉西有一兒一女。記者有些好奇地詢問:“您的兒子和閨女有沒有興趣學這個?”他覺得好笑地說:“我兩個孩子都是大學生,哪能干這個?”

  在虞城縣文化局,記者見到了工作人員悉心整理的唱詞、曲譜等文字資料,還附有一些基本舞蹈動作的圖解。

  據了解,花鼓戲的衰微可上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傳統農耕文明的逐漸消失,大批年輕人遠離故土進城務工,“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也面臨終結。另外,隨著電視、電腦的普及,娛樂生活日益現代化,看戲聽曲也已經成為陳年舊事。 在這種局面下,如何培養、擴大聽眾群,開拓演出市場,在舞臺上保持勃勃生機,這是花鼓戲傳承面臨的最大難題。【原標題:虞城花鼓戲的百年興衰】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丘日報 2012-05-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