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大運河”申遺的背后,商丘市文物保護走過了60年。這些年來,商丘市不僅摸清了不同時期的文物埋藏情況,還改變了對黃泛區考古學文化的傳統認識,也為同類地區的文物普查積累了經驗。
“隋唐大運河”申遺背后
2007年,歷經千年風霜的隋唐運河商丘段故道再一次引人注目,她從城市記憶的深處悄悄復蘇過來,商丘人期待著她抖落塵土,重新喚起那失憶的千年夢華。
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按照國家文物的工作部署,商丘市2007年組織專業技術人員30余人,分六個考古工作隊對大運河商丘段全線進行了考古調查,搞清了大運河商丘段基本情況。發現了商丘古城,永城老城,夏邑會亭鎮、濟陽鎮等疑似碼頭。夏邑縣濟陽鎮西街還保留一段大運河故道水面,水面長2000余米,寬30~50米不等,這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河南段鄭州以東唯一保留故道水面的地方,可以借以恢復大運河“隋堤煙柳”歷史景觀。
千年古運河 悠悠懷古情。當我們行走在商丘古運河的歷史文化長廊里,一片碎瓷、一塊碑石、一寸銹鐵,這些文化碎片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強大的歷史文化信息流。我們被這些信息流挾裹著,仿佛進入歷史隧道,發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難自禁,一唱三嘆。
為了做好大運河商丘段的保護及宣傳工作,商丘市文物管理局組織編寫了《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內部刊物,商丘市政協與商丘市文物管理局聯合編輯了《商丘文史資料——隋唐大運河文化專輯》。通過這些形式,宣傳大運河商丘段的文化內涵,宣傳大運河商丘段的文物保護及申遺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達到提高廣大民眾對文物保護,大運河申遺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
昔日,千年流淌的隋唐大運河帶來了商丘古城的盛世繁榮;如今,這條大運河和這座古城將是申遺的一絲金線穿起的一顆璀璨明珠!
“黃泛區”文物矚目世界
商丘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厚重的文明,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和物質文化財富。回望商丘的文保歷程,一次又一次地將歷史的身影推進民眾的視野,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斑斕璀璨。
據了解,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許多文物歷經戰亂,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亟待搶救。在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恢復與發展階段,上世紀60年代的發展和曲折階段,文物機構從無到有,文物隊伍從小到大,文物保護管理的各項事業健康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