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商丘

歸德府城墻: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世界瑰寶

2014/12/16 17:59:28 點擊數: 【字體:

 
     現存商丘古城為重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歸德府城,格局完整,外圓內方,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歸德府城墻是目前我國遺存較為完整、為數不多的明代府縣古城墻之一,由城墻、城湖、城郭構成,三位一體,獨具特色,是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世界瑰寶。

  歸德府城城郭(即土城墻)為圓形,周長8公里、底寬30米、高5米;內城磚城墻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東城墻長1210.1米、南城墻長950.6米、西城墻長1201.1米、北城墻長993.14米,周長4355米;城墻斷面呈梯形,墻體底寬10米、高6.7米,頂部寬6.7米;城墻上有3600個垛口,四角設有四個凸出墻外的角樓,四門外各建有一座甕城,南甕城門向西開﹑西甕城門向北開﹑北甕城門向東開﹑東甕城門向南開,因此商丘古城有四門八開之說;城外有城湖,原有水域面積近4平方公里。

  商丘古城:中國古城池建城史的天然博物館

  商丘古城,是商丘城市的生命之根、文脈之本,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不斷代的古城之一,千年來薪火相傳不斷,巍然屹立于中原大地,堪稱中國古城池建城史的天然博物館。

  商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為帝王之都。據歷史記載,上古時期的燧人氏、五帝中的顓頊和帝嚳高辛氏都在這里生息。夏時為商方國地,商時置有商邑,商代開國之君商湯在商丘南亳定都并建立商朝。周代宋國、漢代梁國在此定都。北魏元顥和南宋趙構曾在此登基稱帝。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所著《中國人口地理》中,把商丘作為中國最早的城市發祥地。自契居商為始,商丘至少已有4000余年的建城史;從商代第一都南亳算起,商丘已有3600余年建都史;現在已經考古確認的周代宋國故城,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

  商丘及睢陽設置郡縣至今已有2200余年歷史。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始置碭郡睢陽縣。商丘曾先后稱為碭郡、梁郡、宋州、睢陽、應天、歸德等,歷代均設郡、州、府,治所均在今商丘古城附近。由于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商丘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范圍大都在南北十里之內。現存商丘古城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的歸德州城,歷時八年于正德六年(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歸德州升為歸德府,始置商丘縣,歸德府附郭商丘縣,府縣同城,此城即為歸德府城(商丘縣城)。歸德府領睢州及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等一州八縣。清沿明治,這一格局直至清末。

  明朝初年歸德城由府降州,明嘉靖《歸德志》記載:“舊城十二里三百六十步, 明初少裁四分之一。” 弘治十五年(1502年),舊城被黃河水淹沒,這座沿用了上千年的古城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弘治十六年(1503年)知州楊泰主持在原城北修筑新城,歷時八年正德六年(1511年)土城墻修筑完成,隨后在兩側各筑一米寬磚墻將土墻包實,墻頂鋪以青磚。正德八年(1513年)知州劉信建四門外樓(即甕城門樓)4座,東門和南門內樓2座。嘉靖十九年(1540年)都御史魏有本巡撫河南檄知州李應奎筑城堤,歸德州城開始出現外圓內方,城墻、城湖、 城堤三位一體的完整格局。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歸德州升格為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府王有為修筑西門和北門內樓2座,同時又增置角樓4座、敵臺13個、 警鋪32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府陳學夔又在巡撫都御史章煥的要求下包磚城門4座:東賓陽、西垤澤、南拱陽、北拱辰。后知府王范和指揮梅旻分別在南門東西兩側各建一個水門。

  至此,歸德府城形成了延續至今的遵照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建造,城門四門八開,城墻、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外圓內方的獨特完整格局。

  1986年,國務院公布商丘(縣)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國務院公布歸德府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歸德府城墻歷經滄桑,亟待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護修復

  歸德府城作為歷史上重要的名都大邑,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故筑有堅固的城垣。據清康熙四十四年編撰的《商丘縣志》記載:“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歸德府舊城圮于水,正德六年(1511年)重筑,乃徙而北之,今南門即北門故址也……圍七里二分五厘,共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高二丈,頂闊二丈,址闊三丈……包以磚門四。”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歸德州升為歸德府,此城即為歸德府城。經過數次大的戰爭,多次洪水侵襲、自然風化和人為毀壞,原有的城樓、角樓、敵樓已全部坍塌,不復存在。現存有磚券城門四座、角臺四個、敵臺(即馬面)九個。北城門樓(拱辰門)已毀,現城門樓為1990年復建;南城門樓(拱陽門)已毀,現城門樓為2000年復建;東、西城門樓毀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城門兩側保存有水門兩個;四門外的甕城(俗稱扭頭門)于解放后的上世紀50年代初損毀后拆除,僅南甕城尚存部分夯土遺跡。

  隨著歷史的變遷,城市建設的發展,歸德府城墻歷經滄桑,盡管有不同程度破損,但城墻保存基本完整,全線主體連續留存。

  雖然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陸續對城墻外磚墻進行了修繕,但由于保護意識缺乏,保存環境較差,城墻墻體風化、酥堿嚴重,夯土墻夯土坍塌、缺失嚴重,局部遭受毀滅性破壞,海墁全部缺失。大部分地段墻體拔檐磚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僅雉堞大量佚失。由于歷史上多次洪水泛濫,現有城墻墻身下部有50至100厘米高度被泥沙掩埋。

  城墻受自然風化、雨蝕、植物根系作用以及人為因素的抬高,路面標高也沒有統一標準,城墻地表以上暴露部分高度不等,東、西城墻拔檐以下至墻根路面高度破壞比較明顯。城墻后夯土大部分缺失,周圍多生長有大樹,根系十分發達,經過雨水侵蝕或者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產生坍塌,造成破壞。城墻內民居亂搭亂建、建設廠房等現象嚴重,城湖周邊環境狀況較差,現狀令人堪憂。歸德府城墻歷經滄桑,文物本體岌岌可危,亟待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維修加固。

  修復歸德府城墻,具有極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

  歸德府城是一座承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布局嚴謹,氣勢恢弘。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商丘古城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周代這里是宋國國都,秦始置碭郡睢陽縣,漢初立為睢陽縣,后又建為梁國國都,唐代的睢陽城發生過著名的睢陽大戰,五代后周時趙匡胤于此為節度使,北宋將這里設為南京應天府建宮城、內城、羅城三重城池,南宋高宗趙構即位于此。古城的演變與封建王朝的興衰相印證,歸德府城是研究中國中世紀歷史變遷、城市演變和社會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歸德府城墻的規模和三位一體的獨特形式,反映了明代城池建筑的特點,具有典型的軍事、防御作用,因此,歸德府城是我們研究古代城市防御體系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歸德府城記錄了千百年來古城歷史的演變和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及內涵,使其具有了重要的歷史價值。

  歸德府城門布局嚴謹,結構堅固,城門雙心拱券的力學性能也優于單心券結構,并且加大了砌筑和拼接的難度,它充分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筑水平,顯示了我國古代先民在筑城營建方面所具備的聰明才智。古城還具有防御洪水的作用,歸德府城古代緊鄰黃河故道及睢水故道,歷史上多次遭受洪水侵襲,城郭也稱護城大堤,與磚城墻共同構成了滯擋洪水、使居民免遭水災的保護屏障,故歸德府城具有較科學的防水體系。古城北高南低,城內積水通過南門兩側水門排出,經城湖流入古宋河,整個排水系統布局科學、設計合理,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歸德府古城由內城、外郭、甕城、護城河等組成,城墻依水而建,厚重雄渾的城墻、不斷變幻的湖光天色,共同組成了一幅優美的古城池畫卷,歸德府古城所體現的藝術形象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歸德府城布局嚴謹、古樸莊重、氣勢恢弘,城樓、角臺綿延起伏、交相輝映,城門采用了多種砌筑方法,有半圓拱、雙心拱,不僅有較強的裝飾性,而且結構嚴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古城內外文物古跡分布眾多,有歸德府文廟、明倫堂、壯悔堂、穆氏四合院等名勝古跡,它們共同為古城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風韻。護城湖也是歸德府城垣的靈魂,是我國古代城墻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完美典范,是組成古城風貌的重要因素。歸德府古城作為一個旅游城市,它提高了城市旅游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了城市旅游的內容,是城市旅游的重要文化資源。同時也是進行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物,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

  采取科學的保護措施修復城墻,保持其原貌原狀

  在歸德府城墻修復加固中,遵循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采取科學的保護措施修復城墻,保持其原貌原狀。

  遵循文物真實性原則,最大限度地保存城墻原狀與歷史信息;遵循完整性原則,確保城墻本體歷史信息和建造信息的完整;遵循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設計施工原則,最大程度恢復原有歷史風貌;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既能根除安全隱患,保障安全,又盡可能減少干預;遵循可逆性原則,科學制定保護方案,采取審慎態度,強調保護措施的可逆性;遵循詳細記錄保護維修方案、過程、結果的原則,保證保護維修部分留有詳細的記錄檔案。

  堅持運用科學的工藝手法,修復歸德府城墻

  歸德府城城墻維修加固工程,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商丘歸德府城墻保護規劃》等法律法規和保護規劃組織實施,保證歸德府城墻修復的科學性和原真性。

  磚墻按現存雉堞尺寸補砌佚失雉堞,恢復歷史原貌。對城墻基礎補強,在隱蔽部位修筑扶壁墻,增加磚墻的穩定性。墻體補砌時,保持原來的形制、結構以及丁、順排列方式,盡量使用夯土上散落的原有城磚,采用新添配磚應符合原質地、原制作工藝、原尺寸造型的要求。補砌灰膏使用素灰膏填縫。夯土墻夯土選擇與現存夯土性質、成分類似的土質,以達到原始夯筑效果,補夯時,豎向間隔1.2米鋪設一層土工隔柵,以提高內城墻的抗拉強度,增強土體間的結合力。

  按老城墻夯土做法夯補流失、垮塌、缺失部分。夯土墻內護坡為七三灰土夯筑而成,由下至上逐漸收分。為防止墻體基礎下沉及向外鼓閃,在夯土墻基礎外緣砌高1.8米磚墻,防止夯土流失和雨水侵蝕。內城墻頂層磚鋪海墁,頂面標高與外磚墻拔檐高度平。內芯為黃沙、粘土等混合土夯筑。城磚單層平鋪,海墁以下為15厘米厚的三七灰土,頂面由內向外設置3%的排水坡度,排水通過磚砌排水溝槽流入城內墻根。水溝槽頂部與底部做防水處理,提高防滲力。在內、外墻根部增設1.2米寬散水,散水采用城磚鋪砌,下部做防水處理。頂部內側設有高1.05米的木欄桿,欄桿做防腐處理,確保游客安全。

  啟動城墻修繕工程,早日重現歸德府城原有歷史風貌

  本次歸德府城墻修繕工程,主要包括東、西、南、北城墻;九個馬面;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角臺;南城墻東西兩側水門及城墻斷面展示保護房。

  保護范圍為自磚城墻東、南、西、北四周外檐磚墻邊線向內40米至馬道街。此向外至護城河。自東、南、西、北城郭四周中心線向內向外各20米。

  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自東城郭向東50米至忠民溝外東環城路。南東段自南環城路南邊線向南50米至忠民溝南沿;西段自南環城路南邊線向南50米至古宋河南沿。西自西城郭西邊線50米,南段至古宋河西沿。北東段自北城郭北邊線向北40米至北環城路南邊線,西段自北環城路北邊線向北10米。向內自四周邊線至磚城中心。

    目前,歸德府城城墻維修加固工程已經啟動,城墻磚燒制、夯土土方選址、城墻遺址斷面清理等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爭取早日重現歸德府城城墻的原有歷史風貌,真正把商丘古城打造成全國知名、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丘網(2014-06-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