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臺又叫閼伯臺。說起火神臺這個名字,現在的大部分商丘人都知道。然而在20多年前,知道火神臺的商丘人卻寥寥無幾。“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曾對火神臺在商丘的知名度做過一個調查,結果人們十有八九都不知道火神臺,或是不知道火神臺在哪里。”火神臺景區管理處副主任胡獻良說。
那么,火神臺為什么在30年前默默無聞,而現在又廣為人知呢?這里面的答案離不開火神臺文化內涵的興起和重建——對火神祭祀的現代性傳承。
改革開放以后
火神祭祀得以恢復 進而形成廟會
火神臺并不僅是作為一個簡單的臺子存在的,它能夠經歷中華千年歷史而屹立不倒,主要是因為它作為一種承載人們對祖先崇拜和仰慕的祭祀平臺,凝聚了歷史的精神,進而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先不談歷史傳說中的火神臺和火神祭祀。我們先說一說大家都能看得到,回憶起來的現在的火神臺以及火神祭祀。
還是在1978年的時候,原商丘縣火神臺村的村民就開始自發的到火神臺進行祭祀活動,中斷了近30年的火神祭祀得以恢復。但是,直到1986年,火神臺上都沒有香火,甚至是連火神的神像都沒有。這又是為什么呢?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火神臺上早就沒有神像了,火神臺周圍的那些蒼天古樹也早就沒有了。“但是,后來去火神臺祭祀的村民都是非常虔誠的。到正月初四的時候,村里的老人都會爬到火神臺上,對著空無一物的火神臺大殿叩首跪拜。”胡獻良說,“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香可以買,所以即使在正月初七火神閼伯生日那天,火神臺上也沒有香火。”
改革開放后重新興起的火神祭祀是先有“廟”后有“會”的。“廟”是對火神的祭祀。“會”就是集會。“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及后,火神臺周邊的村民對各種農具的需求量開始多了,同時人們手里也開始有錢了。因此在農閑的時候,主要是在農歷正月初四到初七這段時間,依附于火神祭祀的集會就開始形成了。”胡獻良說,大概在1986年的時候,火神臺廟會開始初現規模,而火神臺上開始有神像和香火也出現在1986年。
上世紀80年代
火神臺修葺一新 火神祭祀開始興起
雖然現在不好說商丘最早的文化旅游項目開端于何時,但是火神祭祀和火神臺絕對可以說是我市最早就被包裝的文化旅游項目之一。
1988年,當時還是火神臺村黨支部書記的胡獻良在報紙上看到了國家開始支持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在那一年,以火神臺村為主,加之周邊的陳莊和李肥園等村的配合,火神臺開發基金會成立了。
“早在1982年的時候,火神臺村的村民已經開始對火神臺進行保護修復了,那時候村民都是撿石頭對火神臺進行修葺。1986年,當時的村辦企業出錢,村民出力,在火神臺上修建了一尊火神像,并在火神臺周圍拉起了圍墻,大致修繕了火神臺前面的土路。”胡獻良說,現在火神臺上的神像修建于1988年,當時修建火神像以及火神周圍的六尊石像花費7000多元,加之對火神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當年共花費4萬塊錢。這些錢都來自于火神臺開發基金會。
“修復名勝古跡,發展旅游事業,振興地方經濟”是當時火神臺村提出的口號,也是基于這個口號,火神祭祀和火神臺開始正式作為旅游項目被開發了。
火神臺的修葺一新和火神祭祀的興起,帶動了火神臺廟會的興起,當時的火神臺廟會管理處隨之開始對各種行業進行區域分劃管理。“當時有很多行當來參加火神臺的廟會,有牛馬行、豬羊行、皮鉤行、繩行、席行、燈籠行、黑白條行等等。其中尤以牛馬行和豬羊行的規模最大,春節廟會那幾天,火神臺周圍出售的牲口就有兩三千頭那么多。”回憶起當年火神臺廟會的景象,胡獻良說起來依然很激動。“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火神祭祀和火神臺廟會就呈現出很大的規模了。雖然與現在廟會期間200萬人次的規模比起來,當年20萬人次的人流量少了很多,但在當時來說,有這么多人參加,場面還是很熱烈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還在商丘師院上學,逛火神臺廟會是當時過年主要的娛樂項目。那時每到正月初七,我就和同學一起去火神臺逛廟會。”火神臺景區管理處副主任胥敬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