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每年的正月初七是火神閼伯的生日,這天,豫、魯、蘇、皖、冀等省數百里之內的百姓前來閼伯臺朝拜火神閼伯,舉行隆重而精彩的火神祭祀活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火神臺廟會,時間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一個月之久,盛況空前。
21世紀,傳承千年的火神臺廟會作為民間重要習俗,仍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廟會之期,人流如潮。但是,由于缺乏保護,廟會中一些優秀文化正處在瀕危狀態。
火神閼伯與火神臺
據《左傳》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閼伯是軒轅黃帝的四世孫,五帝之一帝嚳高辛氏之子,由于兄弟不和,被帝堯封于商丘。閼伯司火正之職,即專門管理火的官員,他從遠方引來火種,置于土丘之上,使火經年不熄。人們隨時都可以來取火,煮食、御寒。閼伯死后,人們以當時最隆重的葬禮把他安葬在存放火種的土丘之上,尊他為“火神”,并建廟供奉,即為現在的閼伯臺,又名火神臺。此臺經史學家論證會論證,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天文臺,距今已有4000多年。后來,取火、用火已經成為尋常之事,但燧人氏和閼伯的功德仍廣為流傳。傳說農歷的正月初七是閼伯的生日,于是這一天人們都趕來祭拜,這便是閼伯臺廟會的雛形。人們是懷著一種朝圣的心情,通過祭拜來緬懷古人為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種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對火神崇拜的涌動,延續著這種近乎圣儀化的祭典。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十幾萬人聚集在火神臺,幾十米高的火神臺上香煙繞宇,大殿上的祥云直沖天際,人們在分享燧皇的恩德,人們在聆聽火神的福音,一年的煩惱都會輕輕抹去,把榮辱得失都看得薄如浮云。
中華圣火屢次點燃
在火神臺西500米有一座碩大的墓冢,這就是燧皇陵。史書上記載的“鉆木取火”就出自于商丘的燧人氏。由于商丘長眠著中華之祖——燧人氏,供奉著火神閼伯,所以這里成為了中國火種的發祥地。自1992年4月16日中國旅游觀光年“黃河之旅”首游式所取圣火燃起,到2005年第十屆全國體育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種采集儀式,炎黃子孫們將中華圣火從遠古演繹到現在,從地面演繹到天空,演繹得淋漓盡致。1992年,中國旅游觀光年“黃河之旅”首游式點火儀式在燧皇陵舉行,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孫剛親自主持點火儀式。同年7月,河南省第七屆青年運動會在燧皇陵采集了圣火火種,原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于友先與省體委領導參加了這次點火儀式。2000年,“黃河杯”申奧行動取火儀式在火文化景區舉行。2003年12月19日,首屆“誠信河南”經濟論壇信用圣火采集儀式在此舉行,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和國家政協副主席錢偉長親筆題寫:“華夏第一火種”。2005年7月15日,第十屆全國體育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種采集儀式,以古老的鉆木取火方式在火文化景區隆重舉行。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李成玉,十運會組委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張發強等領導參加了圣火采集儀式。
古老的火神臺廟會
據商丘火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胡獻良介紹,早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為閼伯添土圓墳,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祭祀火神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考證,火神臺廟會至清朝乾隆年間最為盛大。在火神臺村生活至今的胡獻良還記得82歲的老父親胡紀思講述建國初期廟會熱鬧的情景。“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神臺附近的村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后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臺會上,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竹馬、旱船、武術、龍燈等各種民間藝術的表演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布老虎、花槍、泥狗、面人、糖人、花燈籠等,琳瑯滿目,品種繁多,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廟會之上還有人另辟場地斗雞、斗狗,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