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商丘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虞城縣木蘭祠景區

2014/12/18 9:24:56 點擊數: 【字體:


    1986年,木蘭祠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河南省委宣傳部定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木蘭祠最早建于唐代,金時在大殿里塑木蘭像。元代和清代,木蘭祠都得到重修,并立了記事碑,到民國初年,木蘭祠已占地萬余平方米,具有相當的規模,只可惜,這些都毀于1943年的戰火。

  元明石碑。其中元代的石碑名叫《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高3.6米,寬1米,碑頭上面刻有浮雕二龍戲珠,2000余字的碑文,詳細記載著木蘭的身世、事跡及歷代修祠的情況。這塊碑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關于木蘭身世及事跡的碑了。清代的那塊石碑叫《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立于清1806年,碑高2.14米,是為進一步澄清木蘭的身世而立的。這塊石碑是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在視察木蘭祠時題寫的。

  孝烈將軍祠大殿。為什么叫“孝烈將軍”呢?木蘭辭官歸鄉之后,皇帝知道木蘭是個女郎,就想納其入后宮,木蘭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以死抗爭,到唐朝初年,在全國上下的普遍要求下,唐追封木蘭為“孝烈將軍”,并為她修個祠,當然唐祠已毀于戰火,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93年,為了弘揚木蘭精神,虞城縣委、縣政府組織號召捐資200萬元興建的,那么從43年到93年消失了50年之久的木蘭祠又重新樹立在世人面前。四月初八是木蘭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豫、魯、蘇、皖四省邊界的老百姓都趕到這里參加廟會,燒香拜祭,可以說這里成了四省的文化交流和物資集散中心。木蘭在咱們中國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她以那種代父從軍的氣概及戰場上卓越的功勛而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近年來,海內外有識之士鑒于木蘭祠從前的建筑都毀于1943年的戰火,就紛紛建議重修木蘭祠,來弘揚木蘭文化,這兩側的石碑就是重修時捐資者的紀念碑。為了進一步弘揚木蘭文化,虞城縣組織了在全國范圍內《木蘭詩》書法作品征集活動,征集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著名書法名家、老將軍、老紅軍創作的書法作品二百余幅,現在在我們兩側墻壁上展出的是其中一部分書法作品,請大家這邊走,大家請看,大殿門上的“孝烈將軍祠”五個大字是由中共中央委員、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題寫的。

  大殿。正中間的塑像是木蘭的塑像,像高4米,英姿颯爽,反映了千百年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旁邊這兩組都是與木蘭從軍有關的塑像,右邊這組是木蘭從軍像,老漢是木蘭當是已年邁體弱的老父親,老婦人就是木蘭的母親了,其余的兩位分別是木蘭的小弟和姐姐了,可是看出當時一家人千叮嚀萬囑咐,難舍難別,很自然我們就會想到《木蘭詩》中的句子:“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同時也表達了木蘭對故土及和平生活的眷戀。

  左邊這個塑像是木蘭著女裝同伙伴們的塑像。木蘭辭官歸鄉時,一些與木蘭有多年戰場感情的伙伴都要護送木蘭回鄉,當木蘭改著女裝,作為一位莊重大方的女性形象出現在伙伴面前時,《木蘭詩》中也就有了“伙伴皆驚忙“的句子。

  1954年,當代著名畫家劉旦宅先生根據《木蘭詩》創作了木蘭從軍的連環畫冊,而大殿里這24幅壁畫就是對劉先生連環畫的復制和放大,它以繪畫的形式再現了木蘭從軍的故事和情節,非常形象逼真,《木蘭詩》自產生以來就是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作品,被譽為中華詩祠的一座豐碑,我們可以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來欣賞一下《木蘭詩》和這些壁畫。木蘭,本姓魏,隋朝宋州營廓人(今虞城縣),自幼隨父練武,深受其父鐘愛,后來北部突厥侵邊,其父年老體衰,弟年幼,木蘭為了盡忠盡孝,慨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一十二載。她英勇機智,屢立戰功。凱旋后,不受封賞,堅意還鄉侍奉雙親,充分表現了她忠君愛國、熱愛家鄉、淡泊名利的高尚風范,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它沒有從人物的肖像上落筆,而是只寫聲音,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來想木蘭的神態和表情。而下面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則是民歌中經常采用的互問互答形式,來抒寫感情。

  往下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貼,即征兵的文書,這里的“十二卷,卷名”并不是確數,而只是為了形容軍情緊迫,以及征兵刻不容緩,在這句中還有“可汗”一詞,我們到后面再談“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市亦是買的意思。“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長鞭”,這些“東、西、南、北”并不是真的說明從哪里買的,而主要是渲染木蘭跑遍多處,為從軍做準備的繁忙氣氛。(在文學上是采用了“賦”的藝術手法)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里邊的“黑山”和“燕山”都是北方邊境的兩座大山,在詩歌中常用做邊塞戰場的代稱,這幾句就寫出了出征的戰線征途遙遠及行軍的神速(用的是對偶手法),同時也可看出“離鄉愈遠,思鄉愈切”。

  “萬里十年歸”,咱們中國有句古語叫“事走詩飛”,也就是說詩歌有其本身的表現手法,而夸張就是重要的一種,這幾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邊塞生活的場景(戎機就是戰場,“關山度若飛”:跨過一道道關口,飛越一層層山巒),金柝:也就是刁斗,白天用來做飯,夜間用來打更,朔氣和寒光分別指北方的寒氣及冷森森的月光,這幾句用的也是夸張的手法。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了戰爭的殘酷性,戰士們九死一生,也寫出木蘭英勇善戰。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行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原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策勛:記功的意思,“十二轉”“白千強”都是說明功勞大賞賜豐厚,我們會發現,這里既說“天子”又說“可汗”,我們知道,“可汗”是對北方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天子”則是漢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它們交替使用說明此詩來自北方,經過了各民族人民的加工傳播,是南北朝時民族大融合的見證。

  明駝即駱駝,兒是女子的自謙之詞。

  “爺娘聞女來,出廓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捕捉各自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來描寫親人相聚的快樂氣氛,富有生活情趣。

  而此時的木蘭呢?“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連用了四個“我”字,充分表現了木蘭久戰歸來,喜不自禁,描寫恢復姑娘家本來面目時的那種感情更加細膩、動人。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既寫了伙伴的驚訝也寫出了對木蘭的贊嘆。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在那么漫長的征戰生活中,女扮男裝的木蘭,需要怎樣的機敏和謹慎!

  再來看最后一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跳躍,迷離:眼睛的眨動,這一句可以說是發自內心的豪情,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這兩句妙趣橫生的比喻中結束。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史書上記載木蘭姓魏,而在民間我們常聽到的是“花”木蘭,這是怎么回事呢?明代著名的戲劇書畫家徐謂,我們知道他是潑墨畫的創始人,當時他以《木蘭辭》為藍本,改編為劇本《花木蘭代父從軍》之后,木蘭才開始姓花,就是給子女貫以“花”姓,形象更美,說“花木蘭”是人們把戲劇人物當作歷史人物。

  毛澤東主席手書的《木蘭辭》詩壁。它是毛主席手書中國古代詩詞中罕見的長篇墨跡,顯示了一代偉人對木蘭高潔形象的敬仰,毛主席當時書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憑記憶寫的,所以,難免會有漏字、漏段,不過,毛主席剛勁的書法和《木蘭辭》這篇佳作相結合堪稱一絕。

  木蘭陵園。在那里埋葬著木蘭及其父母(指明各自的墳墓),按當時的風俗,未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和父母埋葬在一起的,但木蘭生前有個心愿,就是生時報效疆場為國盡忠,不能在父母膝下盡孝,就是求死后,同父母葬在一起,以盡兒女的孝心,魏氏家族為了圓木蘭的心愿,就將其與父母葬在一處。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虞城縣商務局(2010-09-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