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碭山縣不遠的芒碭山,古屬碭郡,今屬河南永城。
碭山無山,一馬平川,但不知為何取名“碭山”,一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芒碭山有山,山雖不高,海拔一二百米,但確實是山,實至名隨。
斜輝下的芒碭山,層巒起伏,蔚然深秀。在距離芒碭山數公里的地方,在奔馳的轎車內,我們就遠遠地望見了那高高聳立在芒山之巔的漢高祖巨像。它似一座山峰,突兀崢嶸;它又如埃菲爾鐵塔,傲然佇立在藍天白云之中。他器宇軒昂,袍袂飄飄,正大步向我們走來。啊,好一個漢高祖!啊,好一柱巨像!它不但是芒碭山的第一高度,而且堪稱黃淮大地最耀眼的明星!
但是,我們首先游覽的不是漢高祖巨像,不知為什么,司機師傅卻徑直把我們帶到了陳勝墓園門前。
陳勝墓園是一座新建的庭院式建筑群。進得門來,前院是陳勝紀念館;往里走,有一尊郭沫若題寫“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的墓碑;再往里走,一座陵墓巋然屹立,周遭用磚石砌護,松柏成林,郁郁蔥蔥。我和詩友們繞墓轉了一圈,在墓前拍照留影后便走出墓園。
接著,我們驅車來到了漢高祖斬蛇處?赐赇浵,又到實地進行了考察。“斬蛇處”建一小亭,立一石碑,點明主旨。來之前聽人說,高祖斬蛇處,叢生的茅草至今仍是紅色,意即蛇血所染,千年不變。及至跟前,四處尋覓,只見茅草萋萋,碧綠如茵,看不到一絲紅妍。我堅信,那說法肯定是訛傳。
芒碭山是一座豐富的歷史博物館。陳勝,首義于宿州大澤鄉,敗死于芒碭山。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在大澤鄉率眾起義,首先攻占了蘄縣,然后分兵兩路,符離人葛英率部東征,陳勝揮師西討,一路勢如破竹,十天左右,橫掃數百里。當義軍進入陳郡的淮陽時,陳勝便自立為王,建國“張楚”。但到了年底,秦兵逼近,陳勝戰敗,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縣城東南),被莊賈殺害。這位農民起義的領袖,從起事到遇害,僅僅6個月,并且慘死在自己車夫的手中,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陳勝遇害不久,他的部將呂臣率蒼頭軍又收復了陳郡,處決了莊賈,并把陳勝的遺骨安葬在芒碭山南側的山腳下。
另據《史記·高祖本紀》稱,陳勝安葬后,高祖賜守墓戶30家,享受“血食”(指祭祀時宰殺牲畜作祭品)。竊以為,劉邦此舉及陳勝死后的政治待遇大有“惺惺惜惺惺”的意味。
徜徉在芒碭山間,我思潮翻涌。我想到始皇帝,想到漢劉邦,想到西楚霸王,但想得最多的還是陳勝王。陳勝,是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袖,是一位開歷史先河的偉大人物,他為什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敗亡了呢?從中,我們又該汲取哪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呢?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簡言之,陳勝之所以頃刻覆滅,是因為他不具備領袖人物所必備的素質。首先,他聽不進張耳、陳余的建議,過早稱王,“示天下私”,招致強秦幾十萬大軍的圍剿。其次,他功未成而始忘本,“傲長者而妻父去,斬賓客而故人行”,弄得眾叛親離。更為重要的是用人上的失誤。他不用有才能的正直人,而重用花言巧語的陰謀家,例如專進讒言矯殺吳廣的臧田,沒有軍事才能的周文,管理人事的小人朱房,胡作非為的監察官員胡武等等。毛澤東在閱讀《史記·陳涉世家》時批道:“一誤”、“二誤”,便一針見血地指出陳勝的錯誤在驕奢忘本和用人不當上。
古人云:“勝則為王,敗則為寇。”但人民群眾卻不這么看,歷史亦不這樣寫。不是嗎?劉邦芒碭山斬蛇起義成就了帝業,是英雄;而陳勝是個有著嚴重缺點和錯誤的失敗者,但正是這個失敗者,古往今來也成為史書上和人民心目中了不起的大英雄,并且一直被人們祭奠著、歌頌著。清代詩人屈大均有詩贊曰:“閭左稱雄日,漁陽適戍人。王侯寧有種,竿木足亡秦。大義呼豪杰,先聲仗鬼神。驅除功第一,漢將可誰論?”看來,蒼天有眼,詩人多情,歷史永遠是最公正的判官。
置身漢高祖銅像前,我如飲醍醐,獲益良多。哦,芒碭山,果然不虛此行。(韓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