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陳勝墓
2015/9/29 11:24: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
夏初,一個陰云密布的下午,去芒碭山漢文化旅游景區拜謁陳勝墓。從芒碭山主峰下山,至南麓山腳下的平地,赫然一片四季常青的松柏樹林引人注目。汽車駛進林間車道,兩邊郁郁蔥蔥的松柏沿路綿延。青枝綠葉之間掩映著一座漢代門闕、青磚灰瓦圍墻的迤邐院落,導游說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魂歸之處——陳勝墓園景區到了。這里距夫子山東側一千米左右,距芒碭山主峰也是一千米左右。這里掩埋著“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的主角——陳涉,也掩埋著中國歷史上震撼華夏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秘史。
汽車在近年落成的停車場里停穩。下車后,從景點示意牌上看到,該景區由門闕、陳勝雕塑、山門、前殿、主殿、石碑、墓冢及東西廂房及走廊等組成。建筑群是仿秦漢時代建筑之造型,用材多是石料,古樸莊重。庭院深深,樹榮草茂;竹葉青青,竹林蓊郁;陣雨欲至,草木潮濕。陳勝墓就坐落在這片濕氣頗濃的院落深處。此處的氛圍充滿歷史的神秘感,令人想到陳勝死后為什么最終魂歸芒碭山……
按說陳勝死后,應歸葬于他起義后稱王的都城陳縣,或者安葬于他起義前的“第二故鄉”陽城(今駐馬店市平輿縣陽城鄉)。可是,當年的陳縣正是秦軍與農民反秦起義軍反復爭奪的要地,經常激戰,數次易手,朝不保夕。陽城呢,正被秦軍重兵盤踞,根本沒有安葬在那里的可能。陳涉的發跡之地——當初起義的大澤鄉盡是大澤,積水深厚,無高處可掩埋英雄的遺體。永城市及其周圍的城市,是陳勝舉大計的主要活動區域,是他浴血奮戰的戰場。既是他叱咤風云的發跡之地,也是他呼風喚雨的根據地。從這片熱土上選取陳勝的卒葬之處,在情理之中。永城境內的芒碭山是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平地凸起,如蛟龍騰躍,雖不高峻,然孤峰鶴立,尤顯峭拔,是進入中原的天然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秦代初期,秦始皇在這里置碭縣,又置碭郡,山南為碭郡治所,即被朝野和民間的無數風水先生看好,視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所以,起義軍將士最后把陳勝輾轉遷葬于芒碭山主峰西南的山腳下。陳勝魂歸芒碭山多有典籍記載。《水經注》記載:“山有陳勝睹秦亂,首兵伐秦,費終厥謀,死葬于碭。”《史記》記載:“(秦二世元年)臘月,陳王退走汝陰,再往北折,到了下城父。他的車夫莊賈叛變,殺死陳涉投降了秦朝。陳勝死后,埋在碭縣,被后人謚為‘隱王’。”又載:“漢高祖即位后,(因為陳勝是漢高祖劉邦比較敬佩的人),就專門派了三十戶人家,為陳涉守墓,人們年年祭祀不斷。”
二
漫步在青石雕成的漢代門闕和紅漆硬木山門之間的場地上,陰沉欲雨的暮色,正向場地中央的陳勝塑像逼近。高出真人三倍的青銅陳勝塑像,袒露右臂,持劍疾呼,怒發沖冠,雄姿英發。他倔強地高昂頭顱,圓睜的雙眼仰視東南方向,于奮勇吶喊中,似乎在追蹤一個遙遠而輝煌的夢幻。
陳勝塑像目光所指,是距此一百里外的,東南方向的安徽宿縣大澤鄉。兩千多年前的一個風雨交加的秋日黎明,那里平地驚雷,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秦大起義——史稱“陳勝吳廣起義”。陳涉,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鬧革命的青年農民,就是以此等裝扮、這個姿勢、這種生命狀態發出了布衣百姓的微言驚雷:“那些王侯將相,難道都是天生的嗎?”這聲吶喊從此響徹中國歷史,陸續成為張角、黃巢、王小波、李順、方臘、唐賽兒、李自成、洪秀全、白朗等中國歷代農民起義領袖的啟蒙教材和座右銘,也讓一代又一代“乘舟者”心驚膽戰,不得不時時警告并檢點自己的統治,以未雨綢繆。
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領九百名袒露右臂的戍卒揭竿起兵,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矛頭直指殘暴的秦王朝,成為秦朝末年最早的反秦義軍先驅。陳勝、吳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政權,開辟了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先河。由于多種原因,這次起義失敗了,但是,失敗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卻成功地埋葬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大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奠定了漢代“文景之治”的基礎,功昭日月。
三
進入陳勝墓園山門,迎面是漢代建筑黑瓦白墻的前殿——隱王殿。此處大廳墻壁上的數幅巨幅油畫,都是描繪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時的場面,表現了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不畏暴政、英勇斗爭的主題。一幅幅真實生動的畫面,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帶給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我的思緒一下子閃回到兩千三百多年前距離芒碭山一百多里的大澤鄉,起義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爆發。血脈僨張的起義軍戰士,砍下木棒做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子。踏著遍地泥濘,伴隨著驚天動地的雷鳴電閃,冒著撲面而來讓人幾乎睜不開眼的狂風暴雨,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攻占了蘄縣。陳勝、吳廣用很短的時間攻克六七座縣城,并攻下了陳郡(今河南淮陽),在那里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張楚(張大楚國之意)政權,陳勝為王。起義軍所到之處,登高一呼,天下響應,如風起云涌。貧苦農民都紛紛自帶糧食投奔陳王,各地豪杰同時起兵,一下子將秦王朝置于滅亡的火山口上。
陳勝墓園的主殿與前殿之間,是寬敞的庭院。院兩側是東、西廂廊房。廊房墻壁上,鑲嵌著十余幅石刻線條壁畫,東、西廂廊房各有數幅石刻。這些石刻圖畫,取材于陳勝的生平事跡和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直觀地展示了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中,由發動起義、蓬勃發展、戰績輝煌到最后失敗的全過程,是生動具體的中國第一次農民戰爭紀念館和百科全書。
東廂墻上的石刻畫是:“輟耕壟上”、“魚腹藏書”、“篝火狐鳴”、“揭竿起義”、“攻克陳城”等。“輟耕壟上”,表現出陳勝家境貧寒卻素有大志,他不堪忍受階級剝削與壓迫,抱有改變現實的思想和遠大志向。他很有膽量,不為權勢所屈,身為農民雇工,文化沒多少,兵書也沒參悟過,就敢揭竿而起,向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挑戰,向黑暗強大的統治者挑戰,在四海內一呼百應。這是陳勝超出庸常之輩之處。“篝火狐鳴”,表現出陳勝頭腦靈活,有聰明才智。陳涉是一位既有遠大抱負,又有明確的生死觀,并且勇敢果斷地付諸行動的革命者。他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通過“狐鳴其名”和“魚腹藏書”的手段,制造起義輿論,迅速得到眾人的信任和崇拜,為起義順利啟動做好了組織上的準備。“揭竿起義”,表現出陳勝有突出的組織領導才干。他振臂一呼,起義戍卒們,群情激昂,齊聲響應,大家服從于他而毫無怨言。“攻克陳城”,展示了陳勝率兵攻克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時的情景。陳勝頗有戰略意識。在起義軍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區后,即決定進攻戰略要地陳縣(今河南淮陽)。打下陳縣后果斷地做出稱王立國的決定,以陳縣為都城,國號為“張楚”。陳勝打的旗號雖是“張楚”,但并不以恢復楚國故土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也是他對統一號令起義軍的戰略考慮。張楚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全國范圍反秦斗爭的高潮,高高飄揚的“張楚”大旗,成了農民起義中心的標志,顯示了巨大的號召力。可以說,攻克陳城,建立張楚政權是陳勝吳廣起義的轉折點,為以后推翻秦朝暴政奠定了基礎。
四
陳勝墓園后殿庭院,西廂廊房墻上的石刻畫“主力西征”、“惱殺同鄉”、“傾力守城”、“慘遭殺害”、“長眠芒碭”等,主要表現陳勝稱王之后,起義軍主力由勝到敗的短暫過程。教訓沉痛,觸目驚心。
陳勝在陳縣自立為王后,在農民革命形勢蓬勃發展、持續高漲的同時,也悄然埋下了失敗的種子——腐敗。陳勝腐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腐敗之一是陳涉當了王并安置百官之后,在剛建立大楚,大局未穩的緊要關頭,以陳縣為國都,修建宮殿,生活奢侈腐化,充分暴露其稱王的私心和野心。腐敗之二是陳涉稱王之后獨斷專行,嚴重脫離人民群眾。“惱殺同鄉”石刻畫表現了《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的故事。陳涉這位“為自己打天下不惜一死”的造反英雄,在實現了個人心中的夢想——“像鴻鵠一飛沖天”之后,竟然下令把找他的那個昔日伙計殺掉了。陳王的其他老熟人們一見如此,也都悄悄地離去了,從此沒有人再來找陳王。陳勝對部下任意殺戮,想提高自己的威信,鬧得眾叛親離,沒有人敢親近他。顯然,陳王在凌駕于所有人之上后,其思想已經發生變化,從價值觀念和接人待物方面,背叛了原來的無產階級和勞動階層,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日益疏遠。更要命的是,陳勝用人失察。這是腐敗之三。《史記·陳涉世家》載:稱王之后,陳勝用朱房做中正官,用胡武做司過官,專門探聽臣僚們的過失。將領們出去開辟地盤回來,誰要是不聽從朱房、胡武的命令,朱房、胡武就把誰關起來治罪。素質低下、品行惡劣、沒有人格的曠世小人朱房和胡武,還以對別人的吹毛求疵向陳勝表示忠心。凡是他們不喜歡的人,他們根本不通過司法官吏,而是自己隨意治他們的罪。由于這個緣故,將領們與陳王越來越疏遠。脫離忠臣良將讓陳勝權力失控,脫離廣大民眾使他失去了根基。“遠賢良近小人”的惡果是,陳勝稱王僅六個月,在指揮戰斗時,就被自己身邊的小人——一直為他駕車的車夫莊賈砍下了腦袋。
陳勝失敗當然還有其他原因。石刻畫面“主力西征”,對此有所表現。建立張楚政權以后,陳勝進一步確定了“伐無道,誅暴秦”、“主力西征,偏師略地”,推翻秦朝統治的總體戰略,部署分路進軍向秦王朝統治中心咸陽進攻,給秦王朝造成致命的威脅,但是這種好形勢,卻被六國舊貴族的分裂活動和農民軍內部互相殘殺等原因所瓦解。這里讓我嘆惜的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同以后歷次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缺少遠大的戰略眼光和凝聚力強大的領導班子。由于起義時間短,陳勝的農民軍還沒有來得及鍛煉成堅強的軍隊。由于沒有政治軍事經驗,組織松散,缺乏強有力的統一指揮,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叢生,離心傾向不斷滋生蔓延,卻不能遏制。由于兵力分散,又未能聯合各地反秦武裝共同作戰,以致被秦軍各個擊破。這些因素,也是陳勝失敗的原因。
來到石刻“傾力守城” 畫面前。秦將章邯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后,即傾全力進攻陳縣。陳勝督戰,楚軍還是戰敗,張賀陣亡。接下來的石刻畫面是“慘遭殺害”。陳勝親自上陣仍未能挽回保衛戰的敗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渦陽附近),準備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沒想到的是,不屈不撓的陳勝竟被車夫莊賈殺害。“大楚夢”終成千古遺恨。秦朝以封建道統,號召地主子弟反抗異端,而曠日持久未見成效的戰爭,終因起義軍內部腐敗、分裂、內訌、自相殘殺而告失敗。此非秦朝封建道統之勝利果實也,實為起義軍之自敗惡果也。最后的石刻畫面是“長眠芒碭”,一代英魂歸葬永城。
陳涉功敗垂成,壯志未酬身先死,令后人扼腕長嘆。造成如此局面,絕不是偶然的。陳勝的失敗是由他自身的缺點,和農民起義的局限性決定的。作為悲劇英雄,陳勝的失誤之處主要有四點:第一是陳勝稱王后大修宮殿,卻無意借助楚國舊王室在楚人心中的慣性權威,而且變得勢利,斬殺故舊知交,使老友自動離去,很快沒有了親近的人。第二表現在錯誤地用人上。陳勝稱王、選官、拜將,全部選用自己的“心腹”,其實都是一些小人、野心家。為了駕馭自己手下的這些梟雄、大盜,陳勝任命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負責統領和管理這批官員。陳勝至死都把朱房、胡武之流認作忠臣,殊不知,這些忠臣擅作威福,徇私枉法,影響極壞。第三是陳勝性格上的獨橫造成過于專斷。第四是陳勝缺乏政治軍事經驗,軍隊不聽節制,農民軍本身存在嚴重的內訌。陳勝稱王,建立張楚,以敗亡而告終,僅六個月的時間。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反腐的體制和機制,沒有控制權力良性運行機制和廉政風險防控機制。若無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敬畏、道德堅守和制約機制的革命,只能是一場浮躁的鬧劇,古今皆然。其勢也隆,其消也無聲,其興也忽,其亡也速。
陳勝吳廣起義前后不過半年時間,但它點燃的反秦烈火燒紅了大半個中國。《史記·陳涉世家》寫道:“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但是由他分封、派遣出去的侯王將相,最后終于滅掉了秦朝,而陳涉是第一個帶頭造反的。”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社會基礎,為而后項羽、劉邦推翻秦朝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次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表現的革命首創精神和英雄氣概,鼓舞了后世千千萬萬個農民進行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為此后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規模農民戰爭樹立了光輝范例。陳勝作為中華民族農民起義的開山鼻祖,千秋萬代,令人景仰。
五
陳勝墓位于園區主殿后面院落深處的松柏林間。郁郁蔥蔥的松柏掩映著墓前高高矗立的一通墓碑。石碑兩米多高,墓碑下有須彌座。墓碑正面正中的位置鐫刻著我國著名歷史考古學家郭沫若手書的碑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一行大字蒼勁瀟灑,行筆如龍飛鳳舞。石碑后面是青松翠柏掩映下的碩大石券墓冢。墓冢高五米,周長約二百米,周圍筑有青石圍墻,墓冢頂部芳草如茵,這里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拜謁結束,返回出口,經過前殿庭院時,看到這里放置著一面巨大的銅鏡。想起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陳勝墓景點放置一面銅鏡,用意很明顯,是讓后來者以陳勝作為借鑒和警示。
就像陳勝身上奢侈腐化、脫離群眾、獨斷專行、用人失察、信用卑劣小人等缺點,在以后的數代農民起義領袖身上一再重演一樣。起義英雄們出現的問題,不只是個人品行問題,主要是機制問題。恰如一顆基本帶電粒子進入磁場一樣,不管它的個人意愿如何,磁場早已決定了它的軌跡、走向和最終下場……有鑒于此,想到當前建立健全廉政和反腐敗機制刻不容緩。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一再告誡全黨同志必須加大反腐敗力度,切實建立健全廉政和反腐敗機制。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繼續花大力氣加強廉政和反腐敗機制建設,努力建立健全各種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已經瀏覽了一個多小時。夜幕開始降臨,到了華燈初上的時候。步出陳勝墓園山門前,看到庭院墻壁上鑲嵌有數十幅關于中國歷代農民起義內容的線描石刻畫。這些畫以史料為基礎,以線刻石碑為載體,為游客展示了眾多的起義故事。
雨雖然沒有下,但天空依然很陰沉。暮靄深深,能見度漸低的這座庭院,于靜謐中,好像隱約傳來歷史深處的喊殺之聲。風動影搖,蓊蓊郁郁的林木間,仿佛氤氳著鏗鏘作響的刀光劍影……想起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說過:“秦漢以下整個封建時代,推倒腐朽皇朝的,總是農民大起義;大起義勝利后,總是出現盛大的新皇朝;起義失敗后,總是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消滅割據局面,重歸統一的總是一個較強的割據者或乘機侵入的外族,而推倒腐朽了的統一皇朝和外族統治的又總是農民大起義。歸根到底,保持全國統一,掃除腐朽王朝,驅逐外族統治,推動社會逐步前進的根本力量,總是農民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國通史》第二卷)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大大小小好幾百次農民起義。上起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下至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每一次改朝換代,總是源于農民起義,因為人民大眾的意志總在決定著歷史的走向。在這兩千多年中,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農民起義的次數之多,聲勢規模之浩大,影響之深遠,都是首屈一指的。而每一次起義,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動搖了封建統治政權的根基,調整了生產關系,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為社會、經濟向更高階段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然而,令后人扼腕而嘆、遺憾不已的是,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歷次農民戰爭其實都是封建統一戰爭,最終是諸多帝國夢的灰飛煙滅與推倒重來。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所積淀而成的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都沒有,也不可能跳出專制權力的樊籬、走出腐敗的怪圈、避免脫離群眾的“幼稚病”,因為農民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沒有建立徹底摧毀并根除封建專制統治的意識形態,沒有更新傳統文化,促進人類文明的實質性進步的眼光、力量、追求和始終不懈的努力。
秦漢農民戰爭中,陳勝、吳廣英勇無畏,楚國貴族后裔項羽氣魄蓋世,市井流氓劉邦不擇手段、無所顧忌、權謀神奇、擅長將將、愛才重才、建立團隊。這三撥人都是楚人后代,是他們前赴后繼、共同奮斗,三年而滅秦,應驗了那個時代先知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但是,不管誰起義成功,也都一樣,只能是很快外腐內朽地走向衰亡,只能成為后人反腐倡廉教育的反面教材和解剖標本。這個歷史規律被后來的實踐一再證明,如陳勝、張角、黃巢、方臘、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這些令封建帝王聞風喪膽的名字,這些從泥土與市井中走出的草莽英雄。他們拼卻一腔熱血和全部才智,一次次在中國政治舞臺的聚光燈下秀藝,也一次次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刑場和絞刑架下被執行判決,甚至死無葬身之地。他們的功過與得失、他們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也身不由己地成為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成為任人解構、改編或戲說的資料和噱頭……歷史的篇章總是飛揚著流暢與滯澀的墨跡,農民起義失敗或成功的故事一次次發生,讓人嗟嘆,但中國歷史的車輪總能曲曲折折地往前走。
六
兩千多年后風雨如晦的湖南,又一位青年農民走上了陳勝舉旗起義的道路。他帶領勞苦工農舉行秋收起義,向殘暴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宣戰。與陳勝不同的是,這個名叫毛澤東的人,從一開始就汲取了陳勝、吳廣等歷代農民起義的經驗教訓。他高瞻遠矚,不是為個人,而是為普天下的勞動人民打江山。他走群眾路線,他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十分注重與工農相結合,他一向倡導并身體力行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從不脫離群眾。
毛澤東一直高度重視反腐倡廉,他不慕特權,不搞特殊化,終生艱苦樸素,反對奢侈浪費。他對享樂主義、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等腐敗行為和不良作風深惡痛絕,對懲治腐敗絕不手軟。他深知民主是腐敗的天敵,反腐敗的深厚力量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1945年,他在回答黃炎培關于中共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提問時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毛澤東經過半生艱苦奮斗,在為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犧牲結發妻子、弟弟、妹妹、長子等七位親人的巨大代價之后,和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一起,登上了開國大典觀禮臺,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命運,具有天然的魚水關系和血肉聯系。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和始終不懈地反對腐敗,是中共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也是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逐漸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使我們黨贏得了民心,取得了政權。新中國成立,黨執政后,我們黨努力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繼續保持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辛探索。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更加注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大興密切聯系群眾、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繼續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不容諱言的是,新形勢下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念扭曲,少數人作風不良,特權思想嚴重,對群眾態度生硬,為政不廉甚至腐化墮落,侵害群眾利益,損害黨的形象。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有: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假公濟私、化公為私等為政不廉的問題;在選人用人上講關系,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現象屢禁不止;“三公”消費過高,存在講排場、比闊氣、揮霍公款、鋪張浪費行為;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少數黨的高級干部腐化墮落,在群眾中影響很壞。這些問題雖然只是發生在極少數黨員干部身上,卻嚴重敗壞了黨的形象,損害了群眾對黨的感情和認同。因此,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制度層面加大對干部侵犯群眾權利行為的追究力度,以最堅決的態度整治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切實轉變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作風,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做到了這些,我們黨就不會步陳勝失敗的后塵……
陳勝墓園景區,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基地,集中展示了陳勝生平事跡,也集中展示了我國歷代農民起義的一幕幕悲壯歷史,讓游客在此領悟歷史滄桑,感受英雄情懷,充分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進步作用,深刻理解毛澤東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句話的內涵,同時為我們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切實踐行群眾路線,更好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地反腐倡廉,構建完美的和諧社會,實現瑰麗無比的“中國夢”,提供了有效的借鑒和豐富的啟迪。置身于這抔黃土墓葬前,秦漢歷史煙云如昨,陳勝、吳廣反秦大起義爆發的時代原因、浩大聲勢、種種弱點和失敗的歷史教訓等一個個問題接踵而至,令人心蕩神搖,浮想聯翩,激情澎湃。陳涉興亡的歷史經驗教訓,在今天仍然值得國家機關的公務員們汲取。這里不失為一處很好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今日永城傳媒網(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