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到芒碭山旅游的人,鉆梁王墓群者眾,吊陳勝墓者微。這實在是一個對陳勝不公平的現象。殊不知,西漢的江山雖是劉家打下的,但首倡反秦起義的則是陳勝,應該說陳勝是劉家天下的創始者、奠基人。劉邦懂得這個道理,他本人對陳勝就很尊重,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人三十家碭”。時至今日,附近還有丁窯村居民自稱是守墓人的后代,這是世代相傳下來的,可以推想,在西漢,陳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說到這一點,還是司馬遷有眼光,他把陳勝的事跡列入“世家”,而不是“列傳”或其他。有人據此認為,這是司馬遷人民性思想的體現。出于對歷史的認同感,我覺得《史記》真不愧為“史家之絕唱”!
永城芒碭山被稱為“漢興之地”,這“漢興”及后來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應該說都與陳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在歷史的長河中,陳勝的言論和行動有著革命的意義。他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中國兩千年間反對壓迫和暴政的仁人志士提供了再恰當不過的理由和借口;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行動為中國兩千年間反對壓迫和暴政的仁人志士提供了再恰當不過的路徑和范例。歷史記住了陳勝的言論和行動,歷史就是在陳勝發明的這條軌道上螺旋式前進著:王朝腐敗——農民起義——建立新王朝——再腐敗——再起義——再建立新王朝,歷史呼嘯向前,這也是毛澤東一再倡導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偉大理論的出處。
陳勝是聰明的,他是智者。他年少與人傭耕時,就有著天大的抱負,提出“茍富貴,毋相忘”的名言,面對同伴的嘲笑,陳勝發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吶喊;他不僅身同感受了“天下苦秦久矣”的生活,而且不是逆來順受,他揭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向暴政的秦朝發起進攻;為了名正言順和令大家信服,他和吳廣制造了“魚腹帛書”和“篝火狐鳴”的故事——他與吳廣商計暗暗在帛書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藏在魚腹中,待戍卒剖魚時發現這一帛書感到驚異;又在深夜到附近叢林的神廟當中模仿狐貍的聲音,高呼:“大楚興,陳勝王”,以此來證明反秦起義符合天意。陳勝在向人昭示,他已不再是雇農,他是真命天子。
眾所周知,陳勝犯了歷史性的錯誤,這種錯誤智者陳勝會犯,其他任何農民起義領袖都沒有逃脫,這便是成功后的驕傲。隨著陳勝稱王和反秦斗爭的節節勝利,陳勝驕傲了,忘記了自己原來傭耕的身份,殺了幾個對自己不尊重的大老粗傭耕伙伴。這樣一來,有不少人就偷偷地走了,不跟他干了。陳勝的岳父也感到陳王待他不像農村里女婿對待丈人的樣子,他有點看不慣,還說陳勝自高自大,不尊敬長輩,他也溜了。陳勝最親近的人離開了他,陳勝于是就連吃敗仗,最后在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這位首先起義為天下除害的農民起義領袖竟被自己的一個車夫叛徒莊賈殺害了。司馬遷對此非常感慨,他按著陳勝岳父的話總結道:“怙強而傲長者,不能久焉”。
陳勝死后,他的涓人(近侍),后任“蒼頭軍”將軍的呂臣殺了叛徒莊賈,并攻開陳縣,后來又把陳勝葬在芒碭山。
陳勝從公元前209年7月大澤鄉起義,到稱王立國,再到兵敗被害,前后不過半年時間,但他點燃的反秦烈火燒紅了大半個中國。“陳勝雖死,其所置遺王侯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記·陳涉世家》)三年后,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殺入咸陽,推翻了暴秦統治,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劉邦稱帝后,追謚陳勝為“隱王”,派30戶丁役守護陳勝墓,并按王侯待遇對陳勝年年殺牲祭祀。“隱”是指陳勝取得了很大的功業,但沒有被彰顯,不為人知,不免使人哀傷之意。看來,劉邦不僅尊重陳勝,而且隱隱有感激之意,F在的陳勝陵園中建有隱王殿。
歷史是一面鏡子,隱王殿前就樹了一面銅鏡,以作為歷史的借鑒。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一句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宋代學者歐陽修、宋祁在其《新唐書·魏徵傳》中更是對李世民的話加以總結和升華:“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現在的陳勝王陵大門前就樹碑刻上了李世民的這三句名言,而且顯得格外醒目,警示人們“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的道理。但甚為可惜的是,刻碑者不慎顛倒了這三句話的順序,而且刻錯了關鍵的兩個字(“以古為鑒”成“以史為鑒”,“明得失”成“知得失”)——這恐怕也是一面鏡子。
漢代學者賈誼在其著名的《過秦論》中,全面分析了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提出統治者要講究“牧民之道”,他并且用“野諺”規勸統治者“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我常想,統治者應如此,廣大的黎庶百姓也是應該“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由此,我又想到了黃炎培當年向毛澤東提出的“周期率”(也叫“興亡圈”)問題。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澤東專門邀請黃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兩人整整談了一個下午。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了幾天有什么感想?黃炎培坦率地說:“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為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漸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有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黃炎培這一席耿耿諍言,擲地有聲。大家知道,毛澤東是智者,他有辦法。他高興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的這番話,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陳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長眠于芒碭山正史多有記載,據《水經注》載:“山有陳勝睹秦亂,首兵伐秦,費終厥謀,死葬于碭。”《史記》也有“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葬碭,謚曰隱王”的記載。到了東漢時,陳勝墓不再受到保護,北宋年間,淮南人陳綱游歷芒碭山時已經是“狐鳴陳涉孤墳壞,金盡梁王石室空”的景象。陳勝墓歷經2000余年滄桑后,于1975年國家文物局撥?钚迯,同年5月1日,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親筆為之題寫了“碑文”,2005年擴建為陳勝園景區。其建筑風格為仿秦漢建筑,由門闕、山門、前殿、主殿、石碑、墓冢及東西廂房組成。
我曾數次拜謁陳勝墓。記得第一次是在1985年,當時的陳勝墓只有一個很小的墳塋,沒有陵園,墓前豎著“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墓碑,一看便知是郭沫若題寫的,但沒有署郭沫若的名字,這塊石碑現立在陳勝墓的右前方。后來又到陳勝墓去過多次,每次都看到有新的建設和不同的變化,我的心情也隨著墓園的建設和變化而跌蕩起伏,F在新的墓碑不僅高大,正面刻上了郭沫若題寫的碑名,有郭沫若的落款和時間,而且碑的背面還刻上了陳勝的生平事跡。陵園內還建有紀念堂和石刻畫,展示了我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一幕幕情景和歷次農民起義的悲壯歷史,讓人們在此領悟歷史滄桑,感受英雄情懷。
掩映在青松翠柏下的陳勝墓,有時間我會再去拜謁,去聆聽陳勝的聲音,聆聽農民起義的聲音,去感受那不高不險、但卻深藏著厚重文化的芒碭山!(李可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