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樓

漢魏故城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jù)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于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 許由死后葬于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 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于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 華民族發(fā)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 鈞臺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 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用其名義發(fā)號施令, 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 吳蜀,為最終實現(xiàn)“三分歸一統(tǒng)”的皇圖霸業(yè)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chuàng)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 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2006年11月18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正式命名許昌市為“中國三國文化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