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政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今年82歲,住處毗鄰311國道鄢陵東外環(huán)路。從1990年開始,他就在村口放一張小方桌,擺“舍茶攤兒”,為路人提供茶水。
夫唱婦隨,你拾柴來我燒水
3間簡易房、一個舊爐灶、一個立式燒水壺、8張簡陋的方桌、10個開水瓶、100多個形狀各異的水杯,還有一位普通農(nóng)民,他便是“舍茶齋”的主人周群政。
2月23日,回想起一開始擺“舍茶攤兒”的細節(jié),周群政老人臉上充滿笑意:“那時候我負責(zé)挑水、拾柴,老伴兒負責(zé)燒水。早上將‘舍茶攤兒’擺上,陸續(xù)就有喝茶的人來,有時燒上3鍋水都不夠。”
80歲的于寨村村民馬西寬回憶起周群政當(dāng)年舍茶的情景很感慨:“這個‘舍茶攤兒’,給下地干活兒的村民和過往司機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舍茶開銷來自老兵補助金
2012年元旦,在兩個兒子的幫助下,周群政在村邊自家地旁蓋了3間簡易房,“舍茶攤兒”也跟著搬了過來。剛開始,很多人以為喝茶收費,從門前匆匆走過,不肯進去喝茶。
見很多群眾懷疑,周群政就找人在墻上寫了“舍茶齋”3個字,并且主動招呼路人喝茶。漸漸地,大家對這個“舍茶齋”熟悉起來,附近的村民、蹬三輪車的師傅、環(huán)衛(wèi)工人,還有一些司機成了“舍茶齋”的常客。
有人問周群政為何如此熱心此事,他笑著說:“和我一起參加抗美援朝的戰(zhàn)友,很多人犧牲在戰(zhàn)場。現(xiàn)在我有吃有喝,每月還領(lǐng)著450元的老兵補助金,該知足了。再說,人老了,大事做不了,就做點兒小事吧。”
兒子承諾當(dāng)好舍茶“接班人”
在談起今后的打算時,周群政老人告訴記者:“我這輩子也就這點兒樂趣了,不出意外的話,我想將‘舍茶齋’一直‘經(jīng)營’到自己不能動為止。”
“我的兩個兒子對我舍茶很支持,隨時幫我買茶葉。”周群政說,他無欲無求,只希望自己堅持了24年的舍茶行動能有人“接班”。
“爸,你放心吧,咱的‘舍茶齋’是不會關(guān)門的,兒子會替你接管起來。”周群政的大兒子周朝云說,父親用一生的時間教導(dǎo)他,人一定要行好行善。
24年來,周群政已記不清燒壞了幾口鍋、倒了多少杯茶、聽到了多少人的贊許。對他而言,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默默履行自己“一輩子當(dāng)好人”的承諾。 □本報記者劉海濤【原標(biāo)題:鄢陵八旬老兵義務(wù)舍茶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