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城縣潁陽鎮紀拐村,有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李新善,他專門為群眾發明小型農機具,目前已擁有6項國家發明專利。
在潁陽鎮政府所在地,位于311國道東側,有一個不起眼的農家小院,這里就是農民李新善的“機械制作車間”。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和另外2名工人圍著新生產出的紅薯秧收割粉碎機認真檢查。
李新善告訴記者,這是他發明研制的第三代紅薯秧收割粉碎機——在小四輪拖拉機后邊安裝一個小型粉碎機,由拖拉機提供動力,利用伸縮滾輪和齒輪的切割原理進行運轉,機器過后,紅薯秧被粉碎成三四厘米長的小段后直接還田。
襄城縣是個紅薯種植大縣,面積常年都穩定在20萬畝以上。李新善說:“每到秋季,人們最煩惱的就是對紅薯秧的收割拉運。”
于是,平時就酷愛農業機械設計的李新善,決定研究一個實用省勁的小機械。2006年秋天,李新善研制的第一臺紅薯秧收割粉碎機成功面世,一天下來能收割20畝左右,深受農民的歡迎。
此后,李新善不斷對紅薯秧收割粉碎機進行技術改進。改進后的機器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不影響紅薯收獲和整地犁耙。“一是這機器小,使用方便;二是粉碎效果好,紅薯秧粉碎得短,不影響小麥等下茬作物的及時播種。另外,這種機器造價成本低,一家一戶都買得起。現在使用這機器,每小時至少收3畝地,30多畝連成片的地,這一臺機器一天就割完了,相當實用。”該縣安民紅薯研究所負責人紀安民對李新善的機器大加贊賞。
產品的可用性、群眾的認可度,使李新善潛心研究設計的勁頭兒更足了。他根據全縣煙葉種植面積大、農民在生產勞作中費時費勁的實際情況,于2007年和2008年又相繼研制成功了煙田雙壟大型施肥起埂機、煙草拔稈機等實用技術機械,并被省、市煙草部門在全省煙葉種植縣(市)廣泛推廣使用,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目前,李新善已經擁有紅薯、煙草等方面國家發明專利6項。
說起以后,59歲的李新善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以后能把自己所有的發明都推廣出去,使更多的老百姓受益。”作者:武芳 通訊員 付曉娜【原標題:李新善:一個農民的發明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