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橋景區,位于許昌市許繼大道西段,是集休閑、娛樂、游覽于一體的文物景區,國家級3A景區。
灞陵橋景區由三國勝跡灞陵橋(又名八里橋)、關帝廟及古典園林建筑組成。占地12萬平方米,景區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文物古跡游》三國戰略旅游線上的著名景區。建安五年(200)春,曹操俘關羽至許都,禮之甚厚。但關羽不忘舊主,掛印封金,辭曹歸劉。曹操率部將追至灞陵橋,賜酒贈袍。羽疑其有詐,立馬橋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開始了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勇壯舉。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有詩贊曰:"野水洄堤浸柳條,道旁殘碣記前朝。長髯勒馬橫刀處,萬古英風八里橋。"
灞陵橋因著名的歷史故事“關公挑袍”而聞名遐邇,是三國古跡之一。橋上欄板浮雕著148幅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天象民俗和農桑狩獵之事。入口處屹立有關羽勒馬挺風巨塑。橋東閱臺兩側鑲有碑碣兩通:南是“關王辭曹操之圖”碑,上方為辭曹孟德書,下方為挑袍圖,為唐代吳道子畫復刊。北為明末大將左良玉潑墨大書“漢關帝挑袍處”碑。
關帝廟是紀念關羽灞陵挑袍而建的祠廟,為全國與關羽事跡直接有關的八大關廟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為河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現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廟置九殿一閣,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廟內匾額楹聯、碑廊、畫廊,意境深邃,書法精湛,畫藝上乘。廟中碑碣薈萃,內涵深厚。更具特色的是天下關廟都貶曹,惟獨這里奉曹操。把關羽和曹操聯袂加以歌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
春秋樓文物景區簡介
許昌春秋樓文物景區位于許昌市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便利,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群。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春秋樓又名大節亭,歷史上曾以關公宅、武安王廟、關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夫子祠及關帝廟稱之。是著名的許昌十景之一。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東征,下邳之戰俘獲關羽及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為保護皇嫂安全,關羽“土山三約”之后暫且歸附曹操,來到許昌。曹操寵才愛將,待之深厚,遂拜關羽為偏將軍,并賜其府宅一處,讓關羽和二位皇嫂同住。關羽為了避嫌,將一宅分為兩院,讓二位皇嫂住內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樓,關羽在此秉燭達旦夜讀《春秋》,春秋樓由此而得名。
春秋樓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歷經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兩院”的基本格局。現存春秋樓文物景區是許昌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為更好的弘揚關公文化,保護文物資源,發展旅游業,于1995年投資1500萬元在原址上修復的,經過省內外專家的充分論證,恢復修建的春秋樓景區,恢復了“兩院英風”的基本歷史格局,保留了原來的歷史舊貌。整個景區形成三大特點: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春秋樓、關圣殿等主體建筑以一重、二重、三重檐建筑風格,獨具特色,尤其是景區內的主體建筑關圣殿高達33.1米,內塑15米高的關公塑像堪稱全國一奇;內院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西與文廟毗鄰,西與文廟毗鄰,“文武”二圣并祀更是全國罕見。景區內還保留了許多珍貴的碑刻,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追封隴西郡伯李彬碑》極具歷史價值,乃為鎮館之寶。自98年對外開放以來,春秋樓已逐漸成為海內外游客朝拜關羽,旅游觀光的旅游勝地,2012年春秋樓景區又被許昌市政府評為“許昌市十大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