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秀美山水 >> 山水與品牌 >> 瀏覽許昌

許昌關帝廟(上) 關公辭曹挑袍灞陵橋

2016/6/28 17:26:42 點擊數: 【字體:

 
  三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動人心魄的時代之一,名冠天下的關羽則是三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辭曹挑袍,千里尋兄,成就了關羽一世的英名。清康熙年間,為紀念關羽灞陵橋辭曹挑袍而建的許昌關帝廟,是全國與關羽真跡有關的八大關帝廟之一。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灞陵橋
 
  在許昌市城西石梁河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拱橋,這就是灞陵橋。
 
  看起來,灞陵橋就是一座普通的橋,橋兩端楊柳依依,橋下的河水平靜舒緩,但橋頭關羽縱馬橫刀的雕塑,讓人感受到了灞陵橋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許昌,關羽灞陵橋辭曹挑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擊敗劉備,下邳之戰收降關羽。曹操敬重關羽,為其加官晉爵,關羽不為所動。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后,數次去拜辭曹操,但曹回避不見。關羽思兄心切,只得封金掛印并留書信一封,然后護送劉備兩位夫人往河北而去。
 
  信中寫道:“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則輔,主存則歸,新受曹公之寵,顧久蒙劉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劉公舊義,恩有所報,義無所斷……留所賜之賞,盡存庫封緘。”
 
  關羽行至灞陵橋時,曹操趕來為其贈袍餞行,關羽疑其有詐,沒有下馬接袍,而是立馬橋頭,用刀挑袍披于身上,長揖而去。接下來的過關斬將,是關羽一生輝煌的起點。
 
  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并非杜撰,歷史上確有此事。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清許州知府甄汝舟寫道:“野水洄堤浸柳條,道旁殘碣記前朝。長髯勒馬橫刀處,萬古英風八里橋(灞陵橋)。”
 
  可惜的是,1962年灞陵橋毀于洪水,如今的灞陵橋為遺存復制。1991年,文物部門對原橋遺址進行挖掘清理,發現橋基為元代構件,上部為明、清建筑。
 
  ●挑燈讀《春秋》
 
  后人敬重關羽忠、義、仁、勇,于清康熙年間在灞陵橋西建了這座關帝廟。
 
  關帝廟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有御橋、山門、儀門、拜殿、漢壽亭侯大殿、春秋閣等次第增高的建筑。
 
  身臨其境,紅墻灰瓦,古柏森然,讓人對關羽油然產生敬意。
 
  東方今報記者看到,山門飛檐斗拱,檐下柱間為透雕,祥龍浮云、纏枝牡丹、龍戲牡丹等圖案精雕細琢,色彩艷麗。
 
  拜殿是中軸線上的最大建筑,為清代康熙年間所建。
 
  漢壽亭侯大殿為硬山式灰筒瓦頂,梁架彩繪,檐下繪三國故事圖案。大殿中間為關羽騎馬的彩色塑像,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眉宇間正氣凜然,英氣逼人。
 
  春秋閣上層檐下有透雕花草圖案,刀工精細,又施以重彩,十分華麗。
 
  一樓是關羽秉燭夜讀《春秋》的彩塑,關羽身穿盔甲,左手拿書,右手捻著胡須。左有關平手捧漢壽亭侯印,右有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侍立。
 
  關羽降曹后,在路上館驛安歇時,曹操安排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同住一個房間。為了避嫌,關羽讓她們在里屋安歇,自己在門外點起蠟燭,夜讀孔子的《春秋》。
 
  夜讀春秋、灞陵挑袍,許昌關帝廟記錄了關羽的歷史片段。
 
  明代書法家、文學家文征明寫道:“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而武,戰袍不脫夜讀書。”
 
  ●規格
 
  與一般廟宇不同,許昌關帝廟處處可見帝王才能享受的“九五之尊”規格。
 
  山門前是條石鋪面的御橋,這是帝王殿宇的象征,橋兩邊望柱雕刻著石獅等動物圖案。
 
  山門為九排九行的銅釘,這是帝制的“九橫九縱”級別,象征“九九歸一,九九至尊”。
 
  關帝廟的第二道門是儀門,過去,百官到此拜謁關公,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進入此門。儀門為三個入口,中為雉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右為文經門,專供文職官員進出;左為武緯門,供甲胄之士進出,而庶民百姓只能從兩邊的垂花門進出。
 
  許昌關帝廟現有明、清時期的碑碣50余通,其中有幾通碑刻尤為珍貴。
 
  據許昌市灞陵橋景區服務宣傳科科長溫靜介紹,明末總兵左良玉手書的“漢關帝挑袍處碑”和明嘉靖年間復刻唐吳道子畫的《關王辭曹操之圖》碑,為灞陵橋遺存。這兩通石碑原立于灞陵橋橋南和橋北,為國內獨有,其中,《關王辭曹操之圖》碑中所畫關羽神態生動自若,勒馬挺風,威武勇猛,令人望而生畏。畫技嫻熟,雕刻精美。
 
  許昌市文物工作隊的王芳認為,許昌關帝廟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也是中原地區較大規模的廟宇。它猶如一座集地域文化、古建筑群、碑刻、雕刻藝術和民風民俗于一身的文物博物館。2010年4月4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參觀了許昌關帝廟后,稱贊它保存完整、內涵豐富,是一處“有聲有韻”“形神兼備”的文物。并手書了“關帝廟”三字。
 
  ●文化的碎片
 
  從清康熙年間到現在,許昌關帝廟歷經維修和擴建。
 
  許昌關帝廟的一通清代《創建關帝行宮挑袍碑記》記述,關帝廟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許州知州甘文炳倡導,紳士王弘道捐地29畝,八方捐資,建成關帝行宮,后稱“關帝廟”。
 
  到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官府對關帝廟的照壁、四周圍墻、頭、鐘樓、鼓樓,全部進行了改建和擴建。
 
  那時,經過近百年的修建,關帝廟已由初建的29畝擴展到50多畝,殿宇巍然,樓閣聳立。
 
  1945年,許昌關帝廟被國民黨軍隊占用為傷兵醫院,部分建筑被毀。
 
  76歲的周保德,家住關帝廟附近。據他介紹,關帝廟內原是碑碣林立,古柏參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建筑被拆,兩棵成人合抱不住的古柏樹被砍,一些碑碣也被附近的村民拉走。
 
  1983年,當地政府撥款對關帝廟古建筑群進行了搶修。1985年,河南政府撥專款對九殿一閣進行了全面修繕。
 
  2000年9月25日,許昌關帝廟被公布為“省保”。2006年,當地政府對關帝廟部分建筑再次進行維修。
 
  許昌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撒滿了三國文化的碎片。關帝廟是許昌三國文化的一個亮點,它所蘊含的文化以關公挑袍的典故為主線,它與灞陵橋一起,成為這塊土地文化的主要載體。
 
  1994年1月,許昌關帝廟被列入中國文物古跡游三國戰略旅游線。
 
  日前,許昌關帝廟晉升為“國保”,這又給許昌的三國文化游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內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3-08-02)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