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二歲的王福杰和老伴從事刺繡已經有三十余年

手工刺繡

亓靈鴿和她的刺繡作坊
一根繡花針,穿起的是錦繡歷史,沉淀的是人文風情。
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刺繡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在《詩經》中就有“黻衣繡裳”的描述,考古出土遺物目前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經歷了千百年的薪火相傳,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刺繡藝術在我國形成了藝術風格各具特色的不同種類,而順店的刺繡,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據了解,順店刺繡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當時,北宋建都開封,汴繡之盛,顯赫一時。自那時起,順店便有人開始拜師學藝,開始了植桑養蠶、煮繭抽絲的刺繡之路。至明朝時期,順店刺繡的工藝日臻成熟,僅鎮區就有數十家絲貨行、染坊,數百家機戶,上千架織機,數千名織工、繡工。“綠絲紅綢銀飄帶,如林繡女飛針忙”堪稱當時絲織刺繡產業興盛的生動寫照。
到了清代,順店刺繡迎來了鼎盛時期,順店被譽為“中原刺繡之鄉”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期,山水、人物、花鳥、龍鳳,無所不能,繡品上至官服官帽、下至手帕鞋帽,無所不包,順店已發展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絲繡品產地和刺繡產品交易市場。
“可以說,順店刺繡技藝,是在汴繡的傳統基礎技藝上,吸收了蜀繡、蘇繡的長處,在風格上自成一體。”3月1日,在禹州市順店鎮,該鎮的文化站站長姜紅旭向記者介紹,順店刺繡雖始于宋代民間傳統手工工藝,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吸收了蜀繡、蘇繡的特點,逐漸形成了構圖秀麗、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一躍成為全國的重要繡種之一。
據當地村民康傳珍介紹,順店刺繡技藝有套針、遞針、別針、槍針等多種針法,輔以盤金、網邊等多種形式,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繡品的質感。“比如我們這里繡制的龍袍,穿在身上好似龍須在輕輕飄動。”康傳珍說。也正是得益于繡品的精美,在清乾隆年間,山西的蒲城商人在該鎮順西村內捐建了山西會館,專門營銷順店的繡品,使得順店刺繡愈發珍貴,在當地流傳著“神垕鈞瓷用車拉,不如順店絲綢胳肢挾”的俚語。
如今,山西會館依然挺立,成為順店刺繡昔日輝煌的見證。但不同于神垕的鈞瓷,順店刺繡的品牌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作為民間工藝,刺繡在當地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現在該鎮從事刺繡行業的相關人員達4160人,年產值達到2.3億元,可相較于“中原刺繡之鄉”的品牌價值,順店刺繡顯然還有著更為廣闊的天地。
在順店采訪時,不時能聽到村民屋子里傳出“轟隆隆”的機器聲。在村民亓靈鴿的作坊內,4臺機器中有2臺正在工作。她告訴記者,以前手工繡制時,一幅簡單的團花最短也要用大半天的時間,現在用機器繡制,只需要把圖案輸入電腦,10分鐘就能繡好。“我們大都是從事半成品加工,賺取的利潤很低,一朵花就能掙5分錢。”亓靈鴿說。
亓靈鴿的話,在村民王福杰那里得到了進一步證實。今年62歲的王福杰,從事刺繡已經有30余年,他告訴記者,現在店鋪的生意主要是孩子來打理,也實現了網上銷售,但是競爭很厲害,由于沒有品牌支撐,昔日珍貴的順店刺繡只能靠微薄利潤來拓展市場。“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手藝了,都出去打工了,我是老了,丟不下這門祖傳的手藝。”王福杰說。
2008年,順店刺繡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既證明了它的榮耀,同時又說明了保護它的緊迫性。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機繡開始成為刺繡經營生產的主要模式后,手繡只是村民打發時間的一種消遣方式,使得很多針法都面臨著失傳的困境?祩髡涓嬖V記者:“手繡耗時耗力,在高端市場還沒有引起重視,一幅作品也賣不出好的價錢,而機繡沒有優劣之辨,在義烏、鄭州等地有很多工廠都在生產刺繡,因此只能賣個批發價。”
顯然,順店刺繡沒有很好的市場效應,歸根結底還是品牌的影響力不夠大。可喜的是,順店鎮政府已為順店刺繡申報“豫繡”商標,并采取措施,科學規劃,著力重現它昔日的輝煌。我們也期待,這門古老的傳統民間工藝,能煥發出新的時代光采。(原標題:順店刺繡:靜靜綻放的藝術之花)
來源:許昌網 20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