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許昌“籌”音樂從清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已有記載,至今有近200年的歷史,經歷了民國時佛、道、民間音樂大融合。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期間,“籌”音樂處于隱形期,改革開放以后為復蘇期。“籌”樂器所蘊含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隨著河南省舞陽市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顯。1985年前后,在對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的連續6次考古發掘中,總共出土了20余支用鶴類翅骨制成的多音孔骨管樂器,經碳14及樹輪校正測定,認為是距今八九千年的遺器。更令人震驚的是,這批骨管樂器的吹口竟然與我市“籌”樂器的吹口如出一轍,吹法亦然。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音樂界的重視,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對這種神秘的吹奏樂器進行尋幽探微的研究。盡管沒有更古遠的文獻佐證,但深隱民間的吹“籌”絕技就此逐漸顯現于世。“賈湖村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骨笛,很可能就是‘籌’的淵源。”曾多次專訪張福生和張善坤師徒、調查整理“籌”音樂的許昌市音樂家協會原主席王文亭說。
“籌”樂器多為竹制單管,有膜孔,采取斜吹的方式。由于“籌”為直管,中空且上下貫通,需要氣息量大,并通過吹口角度的變化來調節音調,因此吹奏難度甚高。“籌”音樂伴隨寺廟活動產生、發展。由于歷史原因,許昌的“籌”音樂具有很強的融合性,曲目豐富,主要分為佛樂、道樂和民間音樂三大類。目前普查到的近20首“籌”曲中,佛教音樂的“籌”曲有《傍妝臺》、《油葫蘆》、《皈依佛》等,道教的“籌”曲有《魏調》、《三清偈》、《起午更》等,民間的小曲有《大開門》、《尺工合》、《山坡羊》、《月兒高》等。隨著寺廟活動的減少,“籌”音樂大部分見于各種民俗禮儀中,如殯葬、婚嫁、祝壽、尋根祭祖和節日慶典活動。以“籌”為主的樂隊演奏形式非常嚴謹,在行進中,以法鈴、爐為首導進,按照管、笛、笙、簫等旋律性樂器和木魚、碰鐘、手鼓、手镲、云鑼等節奏性樂器為先后,依次排為縱隊,不僅體現出宗教凝重、神秘、肅穆的風格,也融入了喜慶、歡快的民間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