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正月十四,我市第三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暨民間藝術大賽上的重頭戲——艾莊銅器舞將隆重登場。60人的強大陣容氣勢磅礴,高0.6米、鼓面直徑1.2米的大鼓擂響震天。今年的艾莊銅器舞有什么亮點?參賽選手準備得怎么樣?2月18日,記者到許昌縣艾莊回族鄉魯灣村進行了采訪。
鼓面直徑1.2米,擂響聲震天
魯灣村文化大院中,8面紅色大鼓一字排開,鼓身上鑲嵌著金色的二龍戲珠圖案,十分好看。鼓手魯宏志說,這8面大鼓是特意為今年的民間文化藝術節購置的。“這種大鼓俗稱大擂子,高0.6米,鼓面直徑1.2米,鼓聲低沉、渾厚。比賽時,多面大鼓同時擂起,響聲震天。”
除此之外,他們村還購置許多新鑼、鐃、鈸、镲等。記者隨手拿起一個新鈸,感覺比較重。“這些都是銅制品,小的一兩公斤重,大的三四公斤重,是銅器舞的主要表演樂器,配以強勁的鼓點,表演者邊擊邊舞。”
魯宏志說,艾莊銅器舞表演的場面宏大,每組表演人數一般不少于50人,最少需要鐃8個、鈸8個、挑子鑼8個、擂子鼓4個,另有鞭子鼓、肘子鼓、弓子鑼、大鈸、小鈸等,演員以鞭鼓為中心組成方形,由棋手統一指揮。
銅器舞成該村“名片”
每個村民都會表演
68歲的王保和老人是艾莊銅器舞的傳承人之一,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從未間斷銅鼓舞的表演,現在仍是大擂子的主要表演者之一。聊到興頭兒上,老人當場起舞。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意氣風發,左右開弓,鼓槌上下翻飛,鼓聲震天。
“在魯灣村,隨便拽出一個人,他都能表演一段銅器舞。”王保和說,銅器舞是魯灣村一種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化娛樂形式。春節、元宵節、中秋等傳統節日,人們都用銅器舞助興。只要聽說村中表演銅器舞,村民就會爭相參與,連在外地打工的人也要回來湊熱鬧。
該村的王永杰在新鄭做生意,平時很忙,但是聽說村中要表演銅器舞,二話不說,開車上高速公路趕回老家,表演完開車返回新鄭。“開車跑回來參與銅器舞,別的啥都不圖,就圖個開心。”該村村委會主任魯華喜說, 表演銅器舞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藝術,還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銅器舞已經成為魯灣村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不少外地游客來參觀。”
成為河南首批非遺
曲譜全靠口傳心授
相傳,銅器舞是拜神求雨的祭祀舞蹈,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藝術。表演時,表演者邊擊邊舞。其舞姿古樸典雅,粗獷奔放,氣勢恢弘,規模大時有上百人參加,銅器和鼓發出的聲音可以傳到幾公里之外。2006年,艾莊銅器舞成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艾莊銅器舞之所以珍貴,還因為它沒有成文的曲譜,百年傳承全靠祖祖輩輩的口傳心授。據王保和介紹,艾莊銅器舞有3段固定的曲譜,分別是《洛陽掛》、《護心鏡》和《黑虎下山》。這些曲譜都是口傳下來的,都在心中。
“鏘鏘鏘鏘……”王保和打著節拍,向記者展示三段曲譜的異同。他說, 《洛陽掛》聲如洪鐘,清脆、響亮;《護心鏡》漸入高潮;《黑虎下山》聲勢更大,聲如虎嘯獅吼,勢如排山倒海。只要一聽前奏,表演者就能進入角色,投入演出。
今年演員陣容更強大
有信心再拿好名次
艾莊銅器舞的表演形式也在與時俱進。銅器舞起初只是圍成一個圈兒,表演者僅圍著敲鑼打鼓,中間不站人;后來經過改進,中間也能站人,眾人在中間載歌載舞,小孩子也樂在其中,形式變得更加靈活。
近年來,與時俱進的艾莊銅器舞拿了不少獎: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鼓舞類金獎,河南省首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展演一等獎,2011年、2012年連續榮獲許昌市第一屆、第二屆民間文化藝術節一等獎……
為了更好地展示艾莊銅器舞的風采,備戰我市第三屆民間文化藝術節,魯灣村認真組織,精心挑選,從眾多選手中選出60名高手。
“去年參賽人數為50名,今年為60名,陣容更強大,而且年齡多在35歲至45歲之間,表演形式也多了不少!” 王保和說。
此外,魯灣村特意請來省、市藝術專家,從演員站位到服裝道具,再到臨場配合,專家手把手地對參賽選手進行了系統指導。
“正月十二、十三,我們還將進行一次集訓。正月十四那天,我們一定能為許昌市民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并拿到一個好名次。”魯華喜說。(郝晉 賈同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