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gāo
【高姓起源】
1.出自姜姓,以邑為氏。春秋時,姜太公六世孫齊文公呂赤之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縣)稱為公子高。其孫傒,以祖封邑名為氏,稱高傒,其后有高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子高的孫子,以“高”為氏。公子高是姜姓后代,姜姓始祖是炎帝,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高氏出自姜姓”。炎帝十七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三十七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八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成為了高氏的始祖。
2.以王父字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呂元之子為公子祁,字子高。其支孫以王父字“高”為氏。
3.改姓。據(jù)《北齊書》云,北齊文宣帝姓高名詳,當(dāng)時有鮮卑族人元景安,元文遙因有功,被賜姓高。北齊時高隆之,本姓徐氏,因其父為高歡所養(yǎng),遂改姓高。《魏書》載,后燕黃帝慕容云,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