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上繪制的《清明上河圖》(局部)。
眼下正值葫蘆成熟的季節,禹州市郭連鎮崗頭李村李松強二畝大的葫蘆園里,一個個圓滾滾的大葫蘆懸掛在藤上,十分惹人喜愛,每天都吸引成群結隊的村民觀看。11月3日,李松強在他的葫蘆園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冬天,守著火爐烙葫蘆,外面下著雪,那感覺,可真美!”
今年50歲的李松強是一名農民。5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電視上看到葫蘆烙畫,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起初,他在自家院子里種了幾棵葫蘆,摘下以后,拿葫蘆當酒壺、水壺用。后來,他嫌葫蘆光禿禿的不好看,就試著在上面描畫。用墨描上去的畫容易掉色,他干脆買了支電烙筆,玩兒起了葫蘆烙畫。
在李松強的家中,桌上、床上,樓上、樓下,院里、房頂全都是葫蘆。有的已經畫好,有的還是半成品。李松強自豪地指著一對大葫蘆上畫的《清明上河圖》(局部)說:“有人出8000元錢我都沒賣!”
李松強把部分莊稼地改成葫蘆園,種出的葫蘆最大的高八九十厘米,最小的只有兩三厘米。他依據葫蘆的形狀,在上面烙人物、山水或者花鳥,自得其樂。妻子見他頗有些“藝術細胞”,就為他購買了幾本美術方面的書。李松強這雙拿農具的大手,開始正兒八經地翻起書本,拿起了電烙筆。
葫蘆烙畫有削皮、晾曬、磨光、烙畫、涂漆等工序,電烙筆筆尖溫度高達480℃,要把握好力度,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原先畫壞了很多,都當柴火燒了。”李松強說。
李松強的葫蘆烙畫越來越好,吸引了許多村民來觀賞。“葫蘆強”的“名氣”越來越大,居然吸引來了買主。“剛開始,這個買3個,那個買5個。去年,濟源有個景區一下子買了100個。我為了趕活兒,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李松強撓撓頭對記者說,“看樣子,光靠純手工制作不行,明年我打算買機器批量生產。”(原標題:葫蘆上作畫清明上河圖 許昌市民變身“葫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