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新聞資訊 >> 瀏覽許昌

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成效明顯

2014/9/5 11:57:43 點擊數: 【字體:

    近年來,許昌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在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促進其創新、轉型,科學合理進行產業開發,不斷提升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大類307項,其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3項,市級項目56項,縣級項目2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70人(國家級5人,省級33人,市級119人,縣級213人)。

    一是高度重視,健全機制。市委、市政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建設文化強市、繁榮文化事業的重要舉措,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思路和目標任務,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職責明確、形成合力”的原則,成立了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了《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評定辦法》、《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與認定實施辦法》、《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管理保護辦法》,構建了以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依托的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絡,形成了職責明確、分工負責的良性工作機制,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開展普查,摸清家底。從2009年開始,我市全面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6個縣(市、區)普查小組深入鄉鎮、街道、行政村,共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147個,線索53184條,整理文字資料685萬字,錄音49個小時,錄像148.5個小時,拍攝照片3984幅,收集實物368件,資料匯編136冊,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發展、分布和保存現狀等情況,為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及保護成果的整理和展示,編輯和出版了《記憶許昌--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源匯編》、《民間歌曲集成》、《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曲藝音樂集成》、《許昌戲曲志》、《許昌越調聲腔藝術》、《走近大禹》、《鈞瓷文化藝術》、《中國鈞瓷工藝》等170多種叢書和專著。

    三是拓寬領域,打造品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場館建設,相繼建立了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鈞瓷窯爐博物館等一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場所。這些場所集展示、研究、培訓、活動等為一體,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容,加快了文化品牌的培育和發展。積極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渠道,鼓勵社會組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基地創建工作,楊志鈞窯有限公司、星航鈞瓷有限公司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苗家鈞窯有限公司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青山藥業有限公司、大宋官窯瓷業有限公司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星航鈞瓷有限公司鈞瓷窯爐博物館、宇航瓷業有限公司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認可。

    四是搭建平臺,擴大影響。以節會促保護,堅持動態保護和靜態保護相結合,連續舉辦了三屆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四屆民間藝術大賽、兩屆葛天氏文化藝術節、八屆鈞瓷文化節、八屆中醫藥文化節。借助“文化遺產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頒布之際,舉辦了越調藝術研討會、星航鈞瓷柴燒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等系列活動。組織《鈞瓷燒制技藝》、《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越調》、《蓮花燈舞》、《艾莊銅器舞》等項目參加了“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深圳文博會”、“中原古韻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高層次展示、展演、展銷活動。根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籌音樂》編創的籌獨奏《古剎春陽》,參加第九屆河南省民間音樂舞蹈大賽榮獲金獎,并在首屆全國農民文化藝術節中獲得銀獎。這些成果不僅激活了我市的文化資源,傳承了歷史文脈,擴大了對外影響力,也為加大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

    五是合理利用,產業引導。在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具有市場開發潛質的傳統手工技藝和民間藝術,合理開發利用,做成規模企業,實現在生產實踐中加以保護。如《順店刺繡》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呈現出規模生產態勢,禹州市順店鎮從事刺繡產業人員8000多人,繡品由古裝戲衣、手帕發展為織繡、秧歌衣、布景道具、刺繡工藝品等40多類240多個品種。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刺繡、發制品、鈞陶瓷、花木種植、中醫藥加工等一批產業集群,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提供資金基礎和運營平臺,還促成傳統的文化瑰寶轉化為文化產品,從而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4-09-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