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1月17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現場會在禹州召開。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鵬,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劉春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等出席會議,35個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負責人、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在上午的現場觀摩活動中,與會代表分別對禹州市楊志鈞窯有限公司、河南大宋官窯瓷業有限公司、禹州市神垕鎮孔家鈞窯有限公司進行了實地考察。
座談會上,孫鵬首先代表文化廳感謝參會企業長期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他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的延續和精髓,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近幾十年消失的速度非常快,生產性保護的內涵就是在不斷的生產和傳承的過程中進行保護和發展。中央提出的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就是針對社會生活中具有活躍因素的技藝類別項目進行保護和振興。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作為優秀的實踐基地應該不斷探索更好的生產和運作方式。孫鵬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要做到“三新”:總結新經驗,明確新挑戰,重視新思考。
30多位與會代表及專家學者就“非遺”如何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并結合各自示范基地的實際狀況,在傳承傳統技藝、知識產權保護、加大扶持力度、技藝傳承創新、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長、河南省非物質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玉骉對基地負責人的發言進行了點評,圍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法律依據、發展機遇、數字紅利等方面進行講評,特別是針對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融入傳統工藝發表了獨特見解。
劉春曉在總結中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獨特品格和民族氣質,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審美追求、生存智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存續狀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采取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的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生產性保護是“非遺”的“自我造血”,是一種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遺”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物質形態產品的保護方式,這一保護方式體現著經濟和文化發展互補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原則。
此次會議,是開展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工作以來的首次會議,參會人員通過現場觀看,交流發言,相互切磋,達到了預期目的,將對全省生產性保護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