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王的盛宴”確立王位世襲制 只有烤肉果酒
2014/12/10 10:43: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校園內,有一座方方正正、磚石結構的亭子,當地人稱為“草臺子”,史書上稱為“鈞臺”。四千多年前,這里曾經舉辦過一場中國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次開國大宴,史稱“鈞臺之享”。在這場開國大宴上,都吃點啥、喝點啥?
草臺子“古均臺”
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校園內,有一座方方正正、磚石結構的亭子,當地人稱為“草臺子”,史書上稱為“鈞臺”、“古鈞臺”。
公元前2070年,夏啟結束了堯舜禹的禪讓制,由陽城(登封王城崗)至陽翟(今禹州)立國,在河南禹州城南(鈞臺)舉行開國之典,并大宴諸侯,史稱“鈞臺之享”,奠定了夏王朝的統治基礎,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重要標志,是新的文明時代的開端。而這場宴會也是中國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次正規宴會,史稱“鈞臺之享”,被譽為“華夏開國第一宴”。
原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教之忠介紹,如今的“草臺子”是在康熙年間的“古鈞臺”舊址上重修的。康熙十八年,禹州知州于國璧曾籌資重建“古鈞臺”,為磚石結構,略呈方形,高4.4米,闊7.4米,臺下有洞,進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塊石拱券,上額書“古鈞臺”,洞門兩側有磚刻對聯,上聯“得名始于夏”,下聯“懷古幾登臺”,相傳是康熙皇帝的親筆題詞。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古鈞臺”建筑被侵華日軍燒毀,1991年,當地政府重新修復了“古鈞臺”。
一切從大禹的私心說起
四千多年前,禹州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使得“古鈞臺”成為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從野蠻階段進入文明階段的標志?
還是先回憶一下四千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吧。
四千多年前的某天,大禹去世了。誰來繼承王位?這原本并不是個問題,因為大禹在此之前就按照禪讓制度,把王位傳給了伯益。列位,這個伯益可不是一般人。今天,咱們中國人以不同形式供奉的“土地爺”,是他;當年,把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素材的是他;據說,鑿井技術以及最早的屋舍也是源于伯益的發明;另外,伯益還是嬴姓、趙姓等家族的血緣祖先。
但把王位傳給伯益,實屬大禹無奈之舉。
因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印象里,大禹是一個一心為公、普濟天下的圣人。其實,天下到了大禹的手里之后,大禹的私心便開始膨脹了,開始有了“家天下”的思想。大禹想把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啟,又不敢公然顛覆自古以來的禪讓制,不得已,他先把王位暫時指定給伯益,同時又不斷削弱伯益的勢力,把伯益架空,并霸占大部落聯盟里的公共財產,分給支持自己兒子的部族首領。
大禹背地里做這些事兒的時候,表面上對伯益的態度一定是謙卑而和藹的,否則以伯益的天賦異稟,怎會被麻痹?這就是王者的權術。這個故事同時也給職場中的我們一個警示:領導對你笑,千萬別得瑟!
為兒子掃清最大登基障礙后,大禹終于含笑九泉了。接下來,猛男夏啟閃亮登場。
猛男夏啟
夏啟之所以被稱為猛男,是因為這位仁兄的政治手腕著實夠強硬。
為了能順利繼承王位,夏啟聯絡了一大批中小部族首領反對伯益,這個舉動引起了當時部落里最大部族有扈氏的不滿,因為,有扈氏是支持禪讓制度、支持伯益的。于是,有扈氏帶頭領兵反對,結果被夏啟殘殺。
之后,防風氏、有扈氏的部族兄弟們也被夏啟一一屠殺。這一系列的殺戮有點“逼宮”的意思,逼得伯益終于忍無可忍了,于是,領兵反抗。這就達到了夏啟制造矛盾的目的:你不反,我哪有借口殺你!
再后來,夏啟、伯益雙方進行了一場史前最慘烈、最持久、最全面的爭奪華夏大部落聯盟首領的戰爭,劇情結果是:伯益戰敗被殺。伯益的兒子玄仲(伯益與舜之女的兒子)帶著有資格參與禪讓制競逐部落聯盟首領的余族退出中原,移遷山東沿海地區,而夏啟則帶領一部分沒有資格參與禪讓制競逐部落聯盟首領的部落留在中原;華夏族自炎黃時期成型以來第一次分裂,也由原始部落聯盟時期進入私有奴制國家時期。
拿下在部落里有較高政治威望,且門生故舊、粉絲、擁護者占了部落一大半的伯益,不僅意味著啟的王位有保,更意味著夏王位穩定局面的開始。所以,夏啟要舉辦一場儀式宣告自己王位的合法性,更要借這場儀式警告那些蠢蠢欲動、不太聽話的其他部族首領:大王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這場開國大宴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局面。
“開國大宴”吃什么
既然設宴,就要好酒好菜招呼著。但實在是當時條件所限,在這場開國大宴上,猛男夏啟能拿出手的只有肉和果酒(餐間的野生水果就不說了),甚至是以肉為主食的。
四千多年前,在華夏民族還沒有完全進入農耕階段時,由于遷徙帶來的田獵游牧性質占了華夏民族經濟的很大比重,因此,吃肉是不成問題的。近代發現的夏文化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和龍山文化遺址也證明,夏代有牧馬、養馬、養羊的經驗。傳言夏啟征服了叛亂的有扈氏后,還把俘虜罰作“牧豎”,也就是放牧家畜的奴隸,可以想見當時放牧的規模。
吃肉不是問題,關鍵是在當時還沒有豐富作料,還沒有炒、煎、炸等烹飪技術出現的狀況下,肉怎么吃?史學界根據出土的夏商時代的炊具食器與甲骨文的字形推測,夏商時代吃肉還是以大塊肉為主,肉蒸熟、煮熟或烤熟之后,用銅刀等切割成薄片,蘸醬或其他調料吃。
由此,專家推測,四千多年前的那場宴會上,是以蒸肉、煮肉或者烤肉為主的。肉的品種也較多,有羊、豬、犬、魚、雉,把這些肉蒸熟、煮熟或者烤熟之后,用石刀、陶刀切割成薄片,蘸以肉醬汁和鹽吃。
“開國大宴”喝什么
肉再好吃,吃多了也噎得慌,因此備點飲料是必需的。
這個飲料就是酒,但跟今天的酒不同的是,當時的酒是水果類發酵之酒,而非糧食類發酵之酒。確切地說,是自然發酵的果酒,純天然、無污染。
飲食文化學者、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河南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海林認為,夏啟建朝,華夏民族還沒有完全進入農耕文明時期,沒有那么多糧食供人類發酵、造酒,用的都是可以采摘的野生水果之類。
張海林解釋,中國之酒源于何時,難以考證。世傳有儀狄(大禹時代之人)造酒之說,或杜康造酒之說,但現在研究認為,酒的發明應該更早,且很有可能是上古人在長期與自然界的博弈中發現的。自然界中,有些動物善于在樹洞中儲存桃、李、杏等野果,但總有因故沒來取的情形發生,于是,野果被儲存時間長了,就自然發酵為果酒。人們發現,山間野猴等吃了這些果酒,就會手舞足蹈(也就是發酒瘋)起來。人們好奇之下也去嘗試,發現口感不錯,就借來一用。所以說,酒的發現、發明,是人類對自然界一個長期的認識和實踐的結果,更是人類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順便說一句,由于當時的果酒是純天然發酵的,因此酒精含量較低,把它理解為無任何化學添加劑的純天然果汁飲料可能更為確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北方新報(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