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天,適逢中原地區(qū)天氣悶熱潮濕,無邊的曠野上,原陽和中牟的朋友先后陪同我采訪,汗水從他們的臉頰上滑落,很快濕透了衣衫。
三天中,我們走遍了傳說中曹操和袁紹大戰(zhàn)的地點。那一帶的地名,諸如官渡橋、袁紹崗、草場等,仍透露著1800年前的信息,但遺憾的是,其地形、地貌已經(jīng)與三國時迥異。1000多年了,黃河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變著大地的面貌,這里被決堤的黃河水淹沒了70多次,不管是勝利的曹操還是慘敗的袁紹,他們的遺跡幾乎全被淤埋在地表下的深處。正如清末民初的中牟才女周淑君所說:“也無官渡也無橋,化作煙村柳萬條。若問其名還似昨,空存三字到今朝。”
在我看來,“官渡大戰(zhàn)”這個題材是個“燙手的山芋”:這場戰(zhàn)爭太有名了,讓《厚重河南》無法忽視;但也因為太有名了,人們對有關(guān)它的一切都熟悉,很難寫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東西。
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在中國可說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三國志》這樣的正史就不去說了,單單《三國演義》濃墨重彩、酣暢淋漓的渲染,就足以讓“斬顏良”、“誅文丑”、“火燒烏巢”等故事深入人心。這兩年,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又對這場著名的戰(zhàn)爭進行了透徹、詳盡的解析。因此,在考慮寫這個題材的時候,我心里很是躊躇,只希望能在古戰(zhàn)場遺址找到靈感,讓這一系列文章有一些不同的東西。但奔波幾天,卻讓人有點失望。
回到鄭州,翻閱紛繁復雜的史料,數(shù)天后還找不到頭緒。忽然,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我眼前一亮: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最重要的三個謀士竟然都是許昌人!
世事如棋,步步難料。縱是高手,也總有看不清楚的時候,官渡之戰(zhàn)前后,曹操多次被復雜的現(xiàn)實所惑,舉棋不定,甚至“臭棋”就要出手的時候,是這三個許昌人與他縱論大事,點破迷津,讓前景豁然明朗。也正是有這幾個許昌人“支招”,官渡大戰(zhàn)中的曹操步步棋都走對了順序,時機也拿捏得恰到好處,走得很是漂亮。這盤棋本來是袁紹大優(yōu)的局面,在此前的“布局”階段,袁紹占到先機,不但地盤多,而且外勢雄厚。但所謂“高者在腹”,在官渡這場中腹爭奪戰(zhàn)中,曹操放出勝負手,袁紹卻是緩招、臭棋迭出,最終讓曹操逆轉(zhuǎn)戰(zhàn)局,中國歷史由此大為改觀。
這三個許昌人是荀、荀攸、郭嘉,即使在智者如云的漢末、三國時期,他們也是出類拔萃、星光耀眼的。
荀字文若,潁川潁陰(今許昌市)人,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也”,即把他看成張良一樣的人才。荀對天下大勢了然于胸,曹操的戰(zhàn)略布局,多得他廓清。官渡之戰(zhàn)最艱難的時候,曹軍幾乎無法支撐,曹操決意撤回許都防守,是荀一番透辟的分析,將曹操留在了官渡,數(shù)天后,戰(zhàn)爭轉(zhuǎn)機出現(xiàn),曹軍一舉擊敗袁紹。
荀攸字公達,是荀的侄子;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許昌禹州市)人。此二人都是曹操身邊的軍師,謀略過人,官渡之戰(zhàn)前后算無遺策,功勛卓著。比如,“斬顏良”、“誅文丑”一般人都算在關(guān)羽的賬上,但其實幕后的功臣是荀攸。
許昌“三杰”,共同助曹操贏得了至關(guān)重要的官渡之戰(zhàn)。對于他們的功績,曹操心知肚明:“忠正密謀,撫寧內(nèi)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只可惜在赤壁之戰(zhàn)前,他們?nèi)硕疾恍以缡盼茨軈⑴c。從赤壁慘敗歸來,曹操曾無比遺憾地嘆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說得其他謀臣都默不作聲,低下頭去。
荀攸:“愚不可及”的智者
公元200年,袁紹從鄴城(位于今安陽北)出發(fā),率領(lǐng)10余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南下攻打許都(今許昌)。曹操聞訊,立即起兵相迎。
當時的黃河,走向與今天大為不同,是從鄭州經(jīng)延津,再經(jīng)滑縣、浚縣斜向東北方向而去,今天的延津、滑縣、原陽等縣原來都在大河之南。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范圍,基本以黃河為界,因此,延津和滑縣的白馬津,自然首先成為雙方的戰(zhàn)場。
此時,袁紹占有冀、青、并、幽四州,地廣糧多,是北方最強大的軍閥,他的兵力多出曹操十倍左右。而他的手下,有田豐、沮授、許攸等謀士,顏良、文丑、張、高覽等虎將。這樣的陣容,初看上去,簡直是AC米蘭、巴塞羅那來找河南建業(yè)較量。不過曹操雖然兵少,手下卻也是人才濟濟,其陣容是建業(yè)無法比擬的。他身邊的荀攸,就是其中最出色的謀士之一。
荀攸是個很有城府的人,看上去不顯山不露水,其實智商奇高。他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屢出奇謀,但外人都不知道,無奈曹操只好向別人隆重推介:“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就是說,你可以像荀攸一樣擁有深不可測的智慧,但你的外表之“愚”,卻無論如何趕不上他。
荀攸少年時,就以能洞悉人性、洞察人心著稱。董卓亂政時,荀攸曾與何等人謀劃刺殺他,將要成功的時候被人發(fā)覺,何、荀攸都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在獄中,兩人的表現(xiàn)大為不同,何憂懼自殺,而“愚不可及”的荀攸,卻是該吃吃該喝喝,“言語自若”。恰在這時,董卓被王允拿下,荀攸因此獲救。后來他被任命為蜀郡太守,赴任途中因道路阻隔,被迫滯留在荊州。曹操聞訊,親自寫信將他招至麾下。
曹操是個有眼力的人,一見面就看出荀攸“愚不可及”外表下非凡的才能,極為高興地對荀、鐘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于是先后任命他為汝南太守、尚書等職,不過,實際上曹操卻將他留在身邊,出任軍師的角色。在隨后一系列的戰(zhàn)役中,荀攸以準確的形勢判斷和精妙的戰(zhàn)術(shù)設計,贏得了曹操的絕對信任。建安三年,曹操要征討張繡,荀攸分析說:“張繡與劉表相恃為強,但他是游軍,要從劉表那里討要錢糧,劉表肯定不甘心供養(yǎng)他,時間長了他們準定要‘掰’。我們不如等等,時機一到,就能招降他。如果急切地攻打他,劉表必然來相救。”曹操沒聽這個建議,遂進攻張繡。結(jié)果劉表果然出兵相救。兩軍夾擊,曹軍形勢極為不利。曹操這人好就好在有度量,容忍并贊賞比他聰明的人,他坦誠地對荀攸道歉:“不用君言至是。”他們設奇兵擊退張繡,才得以全軍而退。不出荀攸所料,張繡最終還是投降了曹操。
隨后,曹操征討呂布,連戰(zhàn)皆捷,呂布敗退到下邳,固守不出。曹軍攻打不下,而士卒長期征戰(zhàn),疲憊不堪,于是曹操決定撤軍,這時荀攸與另一位許昌人郭嘉站了出來:“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zhàn)三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如今呂布士氣未復,陳宮計謀未定,別松勁接著打,可徹底鏟除呂布之患。”他們建議引來沂、泗水灌城,很快沖垮城墻,生擒呂布。曾經(jīng)勇猛無比、多次給曹操帶來麻煩的呂布,隨即被砍了頭,消失在群雄逐鹿的舞臺上。在與袁軍對壘之前,荀攸等人已幫助曹操清除了周邊的對手,他們之間也度過了磨合期,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
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袁紹實力強大,袁、曹對決,曹操的勝算極小。但雙方交戰(zhàn)之初,曹軍連勝兩陣,斬了袁紹最為著名的兩員大將——顏良和文丑,相當于一開場就“哐哐”灌對方個“2比0”,惡狠狠地給對方一些顏色瞧。顏良是關(guān)公的刀下鬼,文丑是誰殺的,史書沒記載,《三國演義》也算在關(guān)公的賬上。不過認真說起來,關(guān)公奇跡般斬將立功,其實有賴于荀攸神出鬼沒的計謀。
聲東擊西誅殺顏良文丑
袁紹、曹操的交鋒,是從白馬城拉開大幕的。白馬在今滑縣縣城附近,當時是黃河重要的渡口,是從鄴城到許都最方便的渡口。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進攻白馬,曹操的守將是東郡太守劉延。一個多月后,曹操率軍趕到附近,這時袁紹也引兵到達白馬對岸的黎陽(今浚縣縣城東北),準備渡河支援。
如果直接去救白馬,雙方的大戰(zhàn)就將提前上演,那就不是“官渡大戰(zhàn)”,而是“白馬大戰(zhàn)”了。但在這一帶決戰(zhàn),絕不是曹操的意思,他預設的戰(zhàn)場,是今中牟與原陽之間的官渡水一線。為了與袁紹決戰(zhàn),曹操在那里已苦心經(jīng)營數(shù)年,在那里決戰(zhàn),地形有利,并且令袁紹的補給線拉長,古代作戰(zhàn),這一點很重要。
望著白馬城,曹操面臨困局:大軍前來,不能不救白馬,但直接去救的話,弄不好會讓決戰(zhàn)提前上演。這時荀攸站了出來,對曹操說道:“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他建議曹操先到另一個渡口延津去,作出一副渡河攻擊袁紹背后的架勢,這樣袁紹必
分兵向西應戰(zhàn),然后曹軍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欣然聽從了這個聲東擊西的計策,令部隊在延津大張旗鼓準備渡河。河那邊袁紹聞訊,忙按照荀攸的“指揮”,派出大部隊前來迎敵。而曹操此時帶領(lǐng)精銳向白馬急行軍,臨近白馬十余里,顏良才得知消息,大驚之下,倉皇上馬迎戰(zhàn)。曹軍的先鋒張遼、關(guān)羽殺入敵陣,關(guān)羽奮起神威,一刀將還迷迷糊糊的顏良斬落馬下,然后下馬割了他的頭。袁軍士兵看得是目瞪口呆,曹軍趁勢掩殺過去,白馬的袁軍全軍覆沒。
解了白馬之圍,曹操不敢久留,下令部隊保護著白馬城的百姓,沿黃河向西南撤退。袁紹那邊得知中了調(diào)虎離山之計,又折損了愛將顏良,一陣手忙腳亂之后,派人過河來追。這次前來的是顏良的哥們文丑,還有投靠袁紹的劉備。文丑報仇心切,帶了數(shù)千騎兵在前,劉備則率大軍在后。到延津南,文丑追上了曹軍。
關(guān)于這段戰(zhàn)事,《三國志》中《武帝本紀》和《荀攸傳》的記載稍有不同。
《武帝本紀》中,陳壽把曹操寫得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