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肉,顧名思義,是將做好的一道肉食趴在盤子里。20世紀40年代,鄢陵人馬金堂做的趴肉在縣域內享有盛名。他做的趴肉是爛而不散,肥而不膩,瘦而不臘,色香味俱全,實為宴客的佳肴。
馬金堂趴肉的做法是:選用肥瘦合適的生豬肉,首先洗凈,投入鍋內用水煮數分鐘,去血腥除污漬。撈出切成約0.1公分見方的塊兒,而后在深長的圓筒砂鍋內放上水,將料酒、醬油、大蔥段、生姜片、花椒、大茴、榨菜、肉桂、豆蔻、丁香等投入砂鍋內,在水面上墊上竹片(或木條),在竹片上擺一層肉,撒一層作料,肉塊不能堆集,不能過密,每塊肉之間留出間隙,以便鍋內上下蒸汽暢通。肉和作料全部擺好后,砂鍋蓋用紙條密封,上火燉蒸。鍋水燒開后,用文火煨3-4小時后起鍋。
肉熟了,砂鍋內冒出的肉香味兒令人口饞。將鍋蓋打開,用小勺將方肉一塊一塊取出,依次擺放在盤子里,表層醬紅色,像大塊方肉趴在盤子里,趴肉的名字由此而得。
馬金堂做的趴肉出名了,他的"德馨齋"小菜館生意也紅火起來,容納5張桌子的餐廳里,每天中午座無虛席。顧客可以在店中就餐,也可訂菜送到家中。據說,1927年"直奉戰爭"時期,奉軍將領趙恩臻,攻破鄢陵縣城,專門請馬金堂為他做趴肉,他吃著爛而不散、肥而不膩、瘦而不臘,味道精美的方塊大肉,連連說:好吃、好吃!
馬金堂于20世紀60年代去世后,他的傳人賀崗人賀長嶺,接過師傅的手藝,他做的趴肉不亞于老師馬金堂。2004年賀長嶺80多歲了,他把傳統特色小吃的手藝傳給了兒子。據說,謝長嶺的大兒子賀鐵栓在農村是有名的廚師,在為主人請客宴席中,還常常做趴肉這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