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0日上午,禹州市城東新區禹王廣場上彩門迎賓,氣勢非凡,即將捐贈的28輛面包車和100臺電腦整齊地擺放在那里,一場感人的愛心捐贈活動正在這里舉行。
當來自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介紹舉辦這次盛大愛心捐贈活動的總策劃師時,人們才知道捐贈者竟是一位具有幾十億元資產的禹州老鄉。此時,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個樸實無華的中年漢子身上,他就是北京九洲鴻運集團董事長張松洲。
“陽翟大賈”故里走出創業者
張松洲,1958年出生于禹州市小呂鄉。年少時,他常常仰望家鄉門前的那座小山——呂梁山,那座山盡管不高,但很有名氣,因為山下的大呂村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陽翟大賈”呂不韋的故鄉。呂不韋自幼隨父經商,漸精于商,家累千金,成為一方富豪,棄商從政后又官至宰相。在離家門口不遠的晁喜鋪村又是漢代御史大夫晁錯的故鄉,晁錯的《削藩策》、《論貴粟疏》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些歷史名人所創的偉業恍若就發生在張松洲的眼前,使他從小就在心中暗暗立下了一個志向:長大一定要有所作為。
“陽翟大賈”,張松洲心里時常嘀咕著這個字眼兒,甚至設想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在商海騰起一片波瀾,為自己曾經驕傲的故鄉寫下濃重的一筆。故鄉當時的封閉與落后并沒有擊垮他的意志,卻練就了他的倔強和任性。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從沿海城市波及中原,地處中原的鄭州商戰一浪高過一浪,滾滾而來的民工潮使一些中國人騷動不安起來。是安貧樂道,固守貧窮?還是窮則思變,創出一條新路?年輕的張松洲內心深處發生了一場深刻的斗爭。他隨即找來許多報紙,了解當下的創業者和暴發戶的成長軌跡,把握中國的方針政策,想用改革開放的思想為自己洗心換腦。最后,張松洲和家人商定“去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闖蕩一番”。
1989年3月,春寒料峭。張松洲依然辭去公職,帶著妻子和2歲的兒子來到了北京市房山區,開始了自己艱苦的創業之路。
北京城,高樓林立,偌大無邊。看著奔騰不息的車流和人流,張松洲心想:哪兒才是自己的立身之處呢?當想到禹州是華夏第一都,又是鈞瓷的故鄉時,他便打算把家鄉精美的鈞瓷帶到北京既能讓人們一飽眼福,又能賺些錢!想到就做到,張松洲在北京便開始做起了瓷器生意。起初,做生意并沒有那么容易。別看今天北京城人來人往,成群的老外和淘寶者往那里鉆。然而,當時改革開放才十多年,中國人也僅僅是填飽了肚子,對于鈞瓷這一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能認知和接受的人并不多。當時,張松洲只有一個愿望:就是來北京開闊眼界,捕捉商機。
1989年5月1日,張松洲在堂兄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京城建材陶瓷銷售公司房山供應站”,開始做陶瓷生意,并在房山區商業街租了兩間門面房。40平方米的門面房最里邊是倉庫,放一些瓷磚、瓷片,外面僅有一個沙發,白天用來接待客人。條件雖然簡陋,但他還是一心想要把陶瓷生意做大做強。
那段日子,張松洲笑稱自己是“身兼三職”:出門推銷當業務員,客戶上門當經理,卸貨送貨當裝卸工。他不辭辛苦,起早貪黑地騎著三輪車,跑遍了房山區所有的建筑工地,推銷自己的商品。他的行為感動了一個老板,一下子就簽了5萬元的訂單。這也是他在北京創業的第一個大訂單!從此,張松洲信心大增。他說在后來做房地產時,只要有項目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家建筑商,直到現在他們仍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張松洲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公司——北京長城陶瓷有限公司,并在短短幾年內,又陸續成立了“北京潔潔勝有限公司”及兩個分公司。由于他待人誠實、講究信譽,吸引了唐山陶瓷廠、廣東佛山陶瓷廠等60多個廠家和100多個用戶長期與他合作。他的事業也由此出現了轉機,生意逐漸紅火起來,企業也不斷發展壯大。
敢爭一流的河南人
曾有一段時間,由于外界對河南人缺乏了解并存有偏見,而張松洲在京城的表現,足以讓外界對河南人刮目相看。熟知張松洲的人都會說,張松洲是條硬漢子,夠哥們兒。
1997年,房山區委、區政府遷到良鄉后,原區委大院人去樓空,一年多無人問津,區里曾作價700萬元給當地一家建筑公司,這家公司卻不要。張松洲每天從這里路過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心想,這么好的一塊兒風水寶地,任它閑置實在太可惜了,便萌生要買下房山區委舊址的念頭。
“一個外鄉人要買走房山區委舊址”的消息一傳出,房山區一下子就像炸開了鍋。“一個外地人,要買當地區委舊址,這該怎么講呀?”于是,蜂擁而來十幾個競爭者,一下子把價碼從700萬元提到了1000萬元。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張松洲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經過反復地思忖考量,他咬緊牙關,最終以1000萬元的高價“吃”下了這塊兒地。
面對眾多人懷疑的目光和紛雜的議論,張松洲絲毫沒有氣餒,更沒有動搖自己干大事創大業的決心和信心,不服輸的他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在此開發房地產。
張松洲多方征求業內人士的意見,并反復論證。他分析認為:盡管房山區委、區政府已遷至良鄉,一些機關單位也紛紛東遷,導致人口流失,但房山畢竟是一個老城,人口相對集中,市政設施比較齊全,再加上城區中心黃金地帶的優勢,開發房地產樓盤不怕銷售不出去。
1999年10月,張松洲開始在這里開發自己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福星家園”,并于2000年9月竣工,10月入住。這個5萬平方米的小樓盤當時創造出了一年內開工、竣工、入住的紀錄,并且鋪面房、商品房銷售異常火爆。房山區各界剛開始對這個河南人驚人舉動的種種議論,瞬間變成了一片敬佩的贊許聲,如此驕人的業績竟然是來自一位初涉房地產業的人,張松洲的膽識、氣魄和能力不能不令人敬佩。
初涉房地產就創造出這樣的商業奇跡,使張松洲在北京地產界有了一個精彩的亮相。此后,他又連續開發了房山區交通局、物資局、糧庫的舊址。數百萬平方米商住樓盤和數十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區的成功開發,奠定了張松洲和他的公司在北京地產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今,九洲集團公司已擁有資產33.88 億元,下屬16家子公司,主要經營房地產開發,兼營物業管理、旅游度假、建筑、科貿等。公司先后榮獲“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北京市骨干民營企業”等稱號,并連續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張松洲個人也被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明辦、河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聯合評為“在京豫籍優秀創業明星”,同時他還擔任著房山區工商聯副會長的職務。在這些成績和榮譽面前,張松洲并沒有滿足,他一直在想方設法如何使自己的企業實現新的跨越,鑄造更大的輝煌。
張松洲創業的成功,為河南人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在房山區,張松洲成了“河南人”的代名詞,“河南人”則成了頭腦靈活、踏實能干的代名詞。
赤子之情 傾心回報
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近二十年來,張松洲把房山區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正是房山區給了他發展事業的空間。因此,他在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回饋著房山區人民。他先后投資500萬元建設了房山、燕山兩處農貿市場,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為支持房山教育、交通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他累計捐款1600多萬元。
妻兒、父母雖然跟著自己遷到了北京,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張松洲也始終牽掛著家鄉的建設,他每年都要組織北京的一些企業到家鄉考察,希望他們能在家鄉投資興業。提起在家鄉的投資,張松洲說:“一個人不能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更不能忘記生育養育自己的家鄉和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回報家鄉父老鄉親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近年來,為了支持家鄉的建設,張松洲帶領公司積極實施“回報家鄉,服務中原”的“赤子工程”,累計為禹州老家的教育、扶貧等社會事業捐款達1450萬元。2005年2月,他收購了許昌市中原花木博覽園鄢陵花都莊園,并投資1億多元進行改造,使之成為4星級的國際會議中心,同時,新建了一個休閑度假中心;2006年初,他又在許昌東城區投資3.2億元開發建設溪雅苑商住樓項目;目前,張松洲正在禹州城東新區開發建設中原第一家集購物、休閑、娛樂、祥居于一體的禹王廣場,總投資達16.8億元。如今,投資一個房地產項目就能夠拉動當地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正是他選擇在家鄉投資房地產項目的最重要原因。同時,他希望通過開發房地產,將外邊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現代化的管理、優秀的人才和信息帶回家鄉,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力量。
回想當年在京城艱辛創業的經歷,張松洲把自己事業的成功歸結為做人的成功。公司副經理張昕說:“在房山區,只要說是張松洲或者是九洲公司的產品,人們就沒有二話。”張松洲說:“一個人要想干好一個事兒,首先要把人做好。我能在北京發展起來,靠的就是忠厚實在,為人真誠。”張松洲就是憑借著胸懷坦蕩、誠實待人的人格魅力贏得了發展的空間,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事業做大,鑄就了今天的輝煌。欲先做事,必先做人,這也正是張松洲在外創業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