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一位耄耋老人的大銅器情結

2011/5/5 11:01:13 點擊數: 【字體:


    聽說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87歲的老人趙尊奎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便萌生了采訪他的念頭。日前,楊莊鄉在儀封村舉辦民舞秧歌大賽,我們一行有幸一睹風采。 
        
    在鄉村干部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比賽現場,只見人群中10多對大鐃大鈸呈八字形排開,兩個巨大的皮鼓擂得震天響,中鼓、中鈸和大鑼、小鑼兩廂伴奏,手持邊鼓指揮者是一位老人。
       
    老人雖已須發皆白,但依然身手矯健,每一個詼諧滑稽的動作都贏得陣陣掌聲。
      
    “他就是趙尊奎!”陪同的人連忙向我們介紹。
      
    13歲的趙尊奎成了賽場上最優秀的銅樂隊指揮
      
    趙尊奎生于1920年,8歲上私塾,念《三字經》、背《百家姓》,因聰明好學,很受先生喜愛。儀封是一個有4000多口人的古老集鎮,集鎮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愛打大銅器和表演民間舞蹈。這里的大銅器有上千年的歷史,表演樂器有大鐃、大鈸、中鈸、小鈸、大鑼、中鑼、小鑼,還有大鼓和小鼓,演奏時由一人持邊鼓用體語指揮。表演場面宏大,演奏起來如鳳鳴龍吟、虎嘯獅吼,排山倒海、震天動地。
       
    民間舞蹈有龍燈舞、魚燈舞、獅子舞、踩高蹺、跑竹馬、抬花轎、推花車、劃旱船、拉犟驢、背媳婦、二鬼摔跤等數十種。
       
    那時的趙尊奎一放學就往民舞隊里鉆,跟著大人扭呀跳呀,很快成了民舞隊里的出色演員。年齡稍大一點,他就往銅樂隊里擠,開始打小鑼、小鈸,后來學打大鑼和小鼓。那時的大鑼有4公斤重,他個兒小掂不動,就左手提著鑼繩用兩腿夾著鑼擊打。 
       
    他對當樂隊指揮產生了興趣,每當本村和附近村銅樂隊演奏時,他都在一邊仔細觀看,學習他們的鼓點和指揮技巧,并把學來的鼓點記在小本子上,晚上躺在被窩里熟背和練習。在很短的時間內,他不但學會了從“一鐃”到“七鐃”等常用鼓點,還熟練掌握了“獅子滾繡球”、“麻雀鬧竹園”、“母驢思駒”等高難度鼓點的指揮和演奏技巧。1933年,周圍鄉村40多班大銅器會集儀封舉行比賽,13歲的趙尊奎成了賽場上會鼓點最多、指揮技巧最好的銅樂隊指揮。
       
    為把大銅器保存下來,他和好友挨了幾次批斗
        
    既是大銅器迷又是戲迷的趙尊奎白天去私塾讀書,晚上到戲班學唱戲和伴奏,到15歲時,已成了劇團唱“旦角”和“娃娃生”的主要演員,同時還學會了演奏二胡、板胡、墜子弦等樂器。
      
    趙尊奎20歲那年,被抓到國民黨二十六路軍當壯丁,由于上過私塾和會唱戲,又被分到文工團當演員。兩年后該文工團就地解散,趙尊奎返回原籍。
      
    當時,申鳳梅、毛愛蓮、馮秀峰、劉松山、陳金英等組成的“同樂班”正在儀封坐地演出,趙尊奎先是在“同樂班”拜師學藝,后來成了正式演員。
      
    1950年,“同樂班”易名“醒民劇社”,被西平縣人民政府接管后進入縣城。
       
    當時,趙尊奎想隨劇社進城,但父母和妻子堅決反對,他們說:“現在解放了,咱分的有房有地,不愁吃,不愁穿,何必還去當戲子丟人!就是教個書,也比唱戲強。” 
       
    這年秋天,已經30歲的趙尊奎到省會開封考中專,被鄭州師范學校藝術短訓班錄取。畢業后,趙尊奎被分配到開封市第十三小學當教師,月薪40元。
        
    1953年年底,他到開封市人事局開了調動工作介紹信,調西平縣文化館工作。回到家鄉的當天,他就和銅樂會的伙伴們泡在了一起,晚上打銅器、玩獅子,白天收集整理大銅器鼓點。他運用在學校學的音樂知識,結合在開封、鄭州學到的大銅器打法,對儀封大銅器的鼓點、演奏技巧和民間舞蹈進行加工和改進,使儀封的大銅器和民間舞蹈錦上添花。周圍幾個縣的銅樂會紛紛派人到儀封學習大銅器的鼓點和打法。春節過后,儀封曲劇團又接到不少唱廟會的訂單。趙尊奎是團里的頭把弦和主要演員,從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把去縣文化館報到的事全忘在了腦后。
    
    1954年麥收后,他拿著調動工作介紹信到縣文化館報到時,館長趙仿如告訴他:“你這個介紹信早過期了,要調回西平上班,需要再到省里開一個介紹信,也可以還回開封工作。”趙尊奎心里只有家鄉的大銅器和民間舞蹈,只有家鄉的劇團。就這樣,到縣文化館工作的事被永遠擱置了下來。在以后的幾年里,打銅器和唱戲成了趙尊奎的主要事業。
      
    1958年大煉鋼鐵,儀封一帶的大銅器絕大部分被砸碎,填進了冶煉爐。當時大隊干部把趙尊奎和銅樂會的幾個骨干找到大隊部說:“現在全公社各大隊的大銅器都上交了,咱大隊要不交,可要挨批斗。”趙尊奎說:“這套大銅器陪伴咱幾十年了,是咱的心肝寶貝,就是挨批斗,咱也不能上交。”當天夜里,趙尊奎和幾個好友一商量,趁夜深人靜時,把大銅器放在紅薯窖里保存下來。為這事,他和幾個好友挨了幾次批斗。
    
    大銅器是咱儀封的寶貝,要把它傳承下去,造福子孫后代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趙尊奎為了掙幾斤紅薯干養家糊口,曾到泌陽、遂平等縣說墜子書,唱地攤戲,后來又到吉林省一個國營林場當林業工人,但他仍舍不下魂牽夢縈的家鄉大銅器和民間舞蹈。家鄉的生活稍有好轉,他就重返故里成了銅樂隊和民舞隊的成員。
        
    改革開放之后,已年逾花甲的趙尊奎整天樂得像個孩子,一有空就和年輕人一起切磋大銅器的打法,研究民間舞蹈的表演技藝,使儀封大銅器和民間舞蹈的表演技藝更加精湛,在縣、鄉舉辦的大銅器比賽中連獲一等獎,引起了省、市、縣文化部門的關注。 
      
    儀封周圍鄉村的農民上門向趙尊奎請教大銅器的打法,舞鋼、遂平、舞陽、郾城等地的大銅器愛好者還把老趙請去傳授大銅器和民舞表演技藝。遂平縣玉山鎮的大銅器原來鼓點少、打法單一,經趙尊奎多次指導,在全省大銅器比賽中獲二等獎;西平縣蘆廟鄉高槐樹村的大銅器經他手把手傳授技藝,連續6年在西平縣大銅器和民間舞蹈大賽中獲一等獎。
       
    近幾年,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更加高漲。趙尊奎老人所在的儀封村一下子興起12支民舞秧歌隊,大銅器也由2班增加到4班。
       
    趙尊奎雖然年事已高,但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不減當年。只要聽到村里鑼鼓響,他都要去轉轉看看,發現不足之處立即上前糾正指導,有時還掄起鼓槌擂上一通,接過邊鼓指揮上一陣子。若有人上門請教,他就是身體有病,也要熱情接待,悉心指教。
        
    2006年8月,以儀封為中心的西平大銅器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1月,趙尊奎本人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他所在的楊莊鄉也被命名為河南省文化藝術之鄉。
       
    如今,年已87歲的趙尊奎比以前更忙了,一撂下飯碗,就到村銅樂隊和民舞隊指導排練;稍有空閑就坐下來記錄整理自己熟悉的大銅器鼓點和民舞曲牌及動作;有時來了興致,還和年輕人一起,拉起弦子唱幾段大調曲子和老越調。他常對兒子和村里青年人說:“大銅器、民舞、戲劇是咱儀封的寶貝,你們要好好繼承下來,傳承下去,讓它們造福子孫后代。”【原標題:一位耄耋老人的大銅器情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